电影在一首无比悲戚的歌声中结束。我盯着屏幕,久久不能回过神来。都说这是部不择手段煽情的影片。我不可否认,但还是认认真真的被它煽了回情。

不过,与其说是被影片感动,不如说,是被那个叫做母亲的人感动。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所以,我们能轻而易举的体会到那份深情。

看着电影,脑子里就一直在闪现那些关于她的片段。我想,我怎么也该为她写点什么。

我想起,小时候的录像里,她兴奋的抱着我,逗我说,给你买个洋娃娃好不好。我笑得露出两颗刚刚长出的小牙,高兴的喊:好,好。那时候的她那样年轻,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她的样子是我喜欢的女孩子的样子,大大的眼睛,长头发,有着小女人天生的妩媚,温婉可人。

我想起,那些练钢琴的日子。每次都是她带我去。从城南到城北,需要倒两辆公交车,无论刮风下雨,每月两次的钢琴课从来没有中断过。而我总是不努力,老师数落我的时候我默不作声,她也默不作声。记得她跟我说过好多次,你看看人家妈妈,跟着她孩子多风光,我跟你去只有挨训的份。

我想起,上小学的时候,贪睡的我总是起得很晚,然后一边吃饭,一边让她站在身后为我梳小辫儿。她的手很轻很柔,不敢弄痛我。她总是给我编两个麻花辫,还在下面为我绑两个大红色的蝴蝶结。


我想起,初中的我脾气很坏。每天中午午休醒来后都带着一股冲天的“起床气”。她总是小心翼翼的叫醒我,桌子上摆着她一中午没休息为我洗的水果,我总是气得看都不看一眼,或者抓起一把摔门而去。而她也总是不生气,默默的锁好门跟在我后面,因为她上班的地方和我上学的地方相同。

我想起,高中住校的日子,每个星期她都来看我一会。没买车之前,她每次都是挤公交。她都是提着好多水果和一大桶饭菜在我的校门口等我。水果都是洗好的,菜都是我最爱吃的。高考前的最后冲刺,家里在学校外面租了一套房子,她隔三差五请好假来陪我一起住。每次她来,都会变着花样的为我做我喜欢的饭菜,洗好我所有积攒的衣服,晚上11点下晚自习,她都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每次不让她接,她总是叨叨,再不接,就接不着了呢。


回想自己成长的日子,总觉得那些还并未走远。就像影片中的女儿说的,总觉得自己的母亲还年轻。可她就那样老了。看着她的白头发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休息的时间越来越早,我不得不承认,她的确老了。她在家里捣鼓了个小花园,每天穿梭在那些花儿之间,还养了两条贵宾狗,天天忙着操心它们的吃喝拉撒。她似乎永远也闲不下来。现在,每次挂在QQ上,她总是给我发些家里的花或者狗狗的照片。虽然有时候真的很忙,她叨叨的东西我真的不想听。可是我从来都是应着她。因为我知道她是我妈。妈就是那个你对谁不好都必须要对她好的那个人。

她是带着多大的剧痛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又带着多少隐忍和坚强让我们长大。同样,我们要有多爱她,才能换回这出生就注定欠下的深情啊。

影片的最后,女儿的女儿“书包”站在门口,她却像她的母亲一样,拿起了电话。这意图很明显,每个女儿都会变成母亲,每个母亲都曾经是女儿。我在想,会不会总有一天,我的母亲也这样,听到我回来的消息却习惯性的拿起电话。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条件反射,一个让所有身在异地,远离家乡的游子心酸的条件反射。而我,当有朝一日我的孩子离我而去,身在遥不可及的异乡,我会不会也变成这样。

当将要被“备皮”的母亲急惶惶的叫来摄影师,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生疏的摆出POSE;当头发被剃光时,老太太两眼无神,孤独的坐在凳子上,摸摸自己的头;当她固执的想要拆去床边的围栏,说像监狱;当女儿为了锻炼不去服她,她自己默默的爬着去上厕所;当女儿抚摸着母亲的头,说等你好了,我们去收拾新家,到北海去划船,到舟山公园走走,到王府井商场去买一套新衣服;当母亲意识到了自己行将远去,在黑夜中望着自己女儿的背影,眼里流露出耐人寻味的神情……这些细节让每一个观众的心都深深的疼,疼过之后,又深深的温暖。


这些天很奇怪,一做梦就回到我的家乡,跟妈妈在一起。是想家了。一个“家”字,对我们这些背井离乡出来读书的孩子们是一种怎样的温暖。年少轻狂的我曾经幻想着,毕业以后留在杭州,或者去香港上海,闯一番自己的新天地。但我越来越想待在他们身边。父母在,不远游,如果我能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油城安家落户,有时间的时候去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对于他们,何尝不是一种天伦之乐呢。

曾经为自己的爱情纠结不已,他为什么就不能如我想象的那样爱我呢。曾经为朋友的背叛困惑不已,她为什么就不能像我对她那样对我。但是看过电影以后我明白了,没有一个人可以无私的来爱你。除了你的母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请好好爱你的母亲!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2002)

又名:Gone is the One Who Held Me the Dearest in the World

上映日期:2002-08片长:94分钟

主演:斯琴高娃 黄素影 

导演:马俪文 编剧:马俪文 Liwen Ma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