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由杨德昌拍摄于1986年,这部电影至今在华语电影界以及世界电影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及不可磨灭的跨时代意义,再看如今之华语影坛,早已是一片废墟。
恐怖分子以1986年台湾一个宁静的清晨开始,忽然一辆警车开来,警笛声划破了一切的宁静。这也是恐怖分子基调的开端。

紧接着的一连串的镜头,壁画上人物怒吼的表情,也表示了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之下,人类的皮囊之下隐藏的怒火。

这些都是杨德昌为电影开始所铺垫的基调以及给予观众内心上的警戒。

恐怖分子中的人物关系之间联系不大,但通过各种媒介将毫无联系的两人链接在一块而这些将人与人连接的媒介又将每个人封闭起来,以及作为他们逃避的一种手段。好像正如剧中人物周郁芬所说的那样文字作为她逃避的方式。

同样,富家子弟小强用摄影逃避着生活,最好证明的便是他将自己关在自己制造的暗房之内。
再者通过摄影,小强认识了淑安,通过周郁芬的小说,李立中认识了小强,并了解到了淑安的恶作剧电话对周郁芬离开自己的举动所产生的影响。这里是杨德昌的反思,也是他留给观众的反思,人与社会,与媒介,与自己之间的联系。

影片中出现有三次之多的一个镜头便是一座圆形建筑(台大瓦斯建筑)
这组镜头不仅体现着电影的基调,也另有说明,建筑象征着一颗炸弹,稍不留神便可能爆炸,岌岌可危的便是这座城市。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片中也有自己的呈现方式,例如小强与淑安,小强将摄像机里捕捉到淑安的照片放大,而这长大照片却是由数长小照片拼凑而成的,但在微风的吹拂下,照片变得零碎不堪。
在我看来,这组镜头是在说明在小强的脑海中,淑安的画面顾大,但始终不堪一击,不仅如此,这也暗示着人们生活的碎片化以及撕裂化,一样是不堪一击的。再有便是周郁芬与李立中的生活,书房是属于周郁芬的地盘,而洗手间则永远留给了李立中,李立中不敢踏进周郁芬的书房,只是每天回到家都去到厕所里洗手。

而不停的洗手则说明了李立中有洁癖,以及红色的灯光也预示了李立中处在爆发的边缘,也再次重复着电影的基调且收紧着电影的氛围。以上体现了两夫妻的疏离,同时也再次反应了撕裂与碎片的主题。同样的主题在剪辑上也反映着,在影片中多次出现音画“混乱”的情况,这一情况例如,小强女朋友在救护车上的镜头,而声音的描述虽与现实相同,但却是出自淑安的嘴里。诸如此类的还有周郁芬向小沈抱怨的镜头等。

恐怖分子所描述的是八十年代的台湾,看似与今天的我们有距离,但实则不然,恐怖分子在今天一样符合行情,可见杨德昌的眼光之远,之尖锐,就算杨德昌先生当时自己没有这样的意识,但不得不佩服。在杨德昌的作品之中不免有他个人的“陈述”,而这些“陈述”多是放于人物之中,例如,恐怖分子里的周郁芬,独立时代中的作家,一一里的洋洋等等。
总之,杨德昌先生的电影放眼于经济飞速发展的台湾社会,由社会到个人。恐怖分子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剧本上的构造精巧,以及反映也极具影响力。
《恐怖分子》往后还会再有几篇文章进行其他议题的剖析,就本篇文章而言,逻辑是欠缺统一的,但可以不过分的看为是一篇以概述为主,详谈为辅的文章。以这么一篇文章拉开公众号的序幕似乎也算是本人自己的一种“陈述”手段。写一篇极具专业角度的电影剖析是极难的,也是不被人看好的,但尝试总是好事,文中皆属于本人的个人观点,至于对错不在于文章也不在于作者,而在于阅读的你。
赶着十一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的尾巴,草草地撂了笔,也就算了吧。(更多精彩影评,欢迎订阅公众号“十二点的乌鸦”)

恐怖分子恐怖份子(1986)

又名: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 The Terrorist / Terrorizers / Horror Horror Minute Child / Kyofu bunshi

上映日期:1986-12-19(中国台湾)片长:109分钟

主演:缪骞人 李立群 金士杰 顾宝明 刘明 王安 马邵君 吕德明  

导演:杨德昌 编剧:小野 Yeh Hsiao/杨德昌 Edward Yang

恐怖分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