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其实并无一般意义上的“恐怖分子”,有罪犯出现,但显然够不上“恐怖分子”的级别,李立中(李立群饰演)枪杀主任和小沈(金士杰饰演)也可以解读为他人的梦境或想象情景。那么,到底是什么构成了“恐怖”的意义?
是生活,死寂乏味、枯燥雷同、虚假伪饰、尔虞我诈、缺乏安全感、无法把握的生活本身,营造了“恐怖”的氛围与气息,导致片中人物充满忧惧感,压迫着他们不能呼吸。处于创作瓶颈期的作家周郁芬(缪骞人饰演),自感灵感枯竭,三十多年的人生写完了,再也不知道有什么可写。这种对人生简单贫瘠的感叹,与后来《一一》中金燕玲在植物人状态的母亲病床前无法诉说如出一辙——因为她不知道有什么好说的,生活太雷同,说来说去都是同样一些事情,因而感到人生的乏味苦闷。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一一》中的金燕玲是《恐怖分子》中周郁芬这个角色的延续,“她”仍然为生活的单调所迫,渴盼追寻一种新的人生。只不过到头来,发现人生其实不必重来,再怎样都还是要硬着头皮继续下去。
周郁芬的不同在于她离开了不能理解她内心苦闷的丈夫李立中,在一次次渴望新的生活(结婚、生孩子)而又相继失败之后,她毅然选择了新的人生道路——回到旧日情人小沈身边。结局是暧昧的,影片结尾她突然从睡梦中警醒,并且作呕,这表示她怀孕了,真的是一个新的希望征兆,还是这种作呕依然是萨特意义上的对生活的反感?杨德昌并不给出绝对答案,或许他看重的是每个观众都可以据此做出自己的解读。
《恐怖分子》塑造李立中这个人物,更揭示出很多人其实都是生活在假象之中而不自知。李立中与周郁芬所代表的是一个缺乏交流、心灵阻隔的中产家庭。李只知道妻子是个作家,却从来不知道妻子到底写了些什么,很显然,李的这种态度如周所说,不是信任,而是不关心。或许也不是不关心,而是生活已经摧毁了人物对周边事物的关注热情(包括对身边爱人的关心),而导致人物日渐变得麻木,无所在乎。而在日复一日的麻木中,李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周遭世界,在他看来,像他跟周这样的中产夫妻,日子应该过得安稳而安逸;像他这样勤恳踏实的员工,主任一定会赏识并且提拔他当组长。可现实就像跟他开了个玩笑,一切都是反过来的:妻子当初嫁给他并非出于爱他,现在又要执意离开他;最后人事任命宣布他也没能当上组长。李这个小人物其实有很强烈的现实讽刺意味,他完全生活在一厢情愿的幻想之中,不知道生活的本来面目跟自己的愿望截然相反,最后事业、婚姻全面挫败,无法接受事实的他只有愤而杀人(也可能是自杀)。在影片中,李立中貌似忠良,但为了钻营名利不惜诬陷同事,应该说是一个道德缺陷较为严重的角色;但随着他被生活彻底欺骗、打垮、摧毁,却也会让观众对这个妄想症患者的命运不胜唏嘘,由此感慨生活的强大可怕与无法捉摸,相比之下人是那么的柔弱无力——即便你再怎样苦心经营、孜孜汲汲。
重看此片又让我想起杨德昌电影中的暴力问题。杨的电影的残酷性不单表现在都市人际疏离与生活冷漠(似也可理解为一种“冷暴力”)及道德秩序的崩溃,而且表现在对暴力情节的不回避。如《青梅竹马》中阿隆(侯孝贤饰演)被刺身亡,《恐怖分子》中警匪枪战与李立中枪杀他人或自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帮派之间经常打架斗殴与小四捅死小明,《麻将》中红鱼枪杀邱老板,《一一》中胖子杀死莉莉的英文老师,等等。对于暴力情节在杨氏作品中的一再出现,我们似可理解为人物走投无路的一种抉择,一种愤世嫉俗的宣泄。但不管是杀人还是自杀或被杀,都说明这些角色本身的脆弱特质,在真实而残酷的生活真相面前,他们不堪一击,归根结底都是现代社会的受害者。
相比杨德昌的其他作品,《恐怖分子》的镜头运用相对要更为板滞静止,频繁采用固定长镜头,画内也常常只有单个人物出现,有力地交代出人物与环境脱离的孤独空虚处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分裂状态,大量空镜头也有效地烘托了现代化都市的死寂单调背景,体现了杨德昌冷静、客观且有意疏离的创作态度。此外,杨德昌散点透视、多条线索错综交杂的叙事技巧在此片中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不同层面的多个人物看似在不同人生轨迹上行进,但偶发的事件又会让他们彼此相遇,却又不发生深入持久的交往。此片人物间的偶发性关系其实是尽量还原现实原貌的做法,也完全颠覆了传统剧情片的叙事模式,摒弃了做作的虚构痕迹浓重的紧凑而密集的剧情设置方法,观众得有耐心将那些零散的、分属不同叙事主体的片段在大脑中相互串联,组织起一个完整的更为贴近现实本原的戏剧空间,这大概也就是焦雄屏所说的“割裂与重组”的意思。
焦雄屏还在文章中指出,此片人物“一再利用媒介为自己制造一个幻想的空间,将自己囚禁起来,但是这些媒介也是现代人封闭孤寂中的唯一凭借,就像周郁芬说:‘用诗情画意的句子来忘记失去小孩的痛苦。’又如落翅仔拨电话只是让报时台的录音冲淡一些寂寥,她的母亲也只有靠一台唱机来凭吊情感的哀怨”。并以为此片“对现代媒介的反省与批判”,“只阐明电影割裂与重组的本质”。焦老师的观察无疑特别细致,但我亦以为,片中那个“有钱少年”的摄影爱好其实跟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对摄影的重视一样,在“阐明电影割裂与重组的本质”之外,同样表达了一种“寻找‘真实’”的愿望,这跟《一一》中洋洋到处拍照,渴望去多侧面、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是相似的处理。
《恐怖分子》无疑证明,杨德昌是当代中国最具现代意识的导演。此片表现的无法沟通的冷漠人际关系,个体世界的荒凉寂寞,以及两个年轻人无逻辑、无目的、率性而为、否定社会、反抗成人规制的言行举止,都会让我们联想起欧洲现代派电影,比如安东尼奥尼作品和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特别此片多义开放、真假莫辨的结局,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放大》、《白日美人》在“真假”、“虚实”之间开展扑朔迷离的探索一样耐人寻味。类似的手法,杨德昌在《海滩的一天》中已经采用,既传达了现实世界难以揣摩的玩味心态,又表明现实存在多种可能性的思辨观念。

恐怖分子恐怖份子(1986)

又名: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 The Terrorist / Terrorizers / Horror Horror Minute Child / Kyofu bunshi

上映日期:1986-12-19(中国台湾)片长:109分钟

主演:缪骞人 李立群 金士杰 顾宝明 刘明 王安 马邵君 吕德明  

导演:杨德昌 编剧:小野 Yeh Hsiao/杨德昌 Edward Yang

恐怖分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