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01-04

活着:咽不下的血馒头

美学课上我们观看了张艺谋早起的作品《活着》,本片以一个破落少爷的一生为背景凝聚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缩影,在我看来,这个缩影可以概括为一个词:荒诞的清醒梦。很多人讲《活着》评为现实主义题材的代表作,但是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它太过现实,可以说是现实的残酷甚至都有了理想化的意味。我们在富贵少爷一家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看见了现实和理想的对垒,其实绝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给你一个梦幻的希望又在它即将实现的临界点毁灭它。
富贵少爷和龙二赌钱,已经陷入了一种类似精神病症的强迫心态,在赌局的最后,他输掉了家财,逼走了妻子,甚至赌上了父亲的性命。和龙二觊觎他家的房产不同,我们看不出富贵少爷赌是出于什么物质目的,按北京话说他就是好这一口儿,家里已经少了两间房,破落了也要有个少爷的气候,出门要人背,回家要有人伺候,富贵正如这个起的俗气的名字一样,理想主义的春梦注定是要在最香甜的时候醒来的。好像就在那么一个瞬间,富贵的腰板就挺直了,他站在大街上卖着家底脖子也缩了起来,直到现实逼近,他才思考了一个特别形而上的问题:怎么才能活着。
于是富贵弯了腰去求龙二,编剧没有把龙二设计成一个小人得势的嘴脸,人家赢的磊落,钱也赚的光明,话说的也在理:救急不救穷,龙二把皮影给了富贵,意思是说:你就自己看着办吧。后来我们看到皮影成了贯穿整个影片的线索,它的象征意义也很明显,我们在幕前看见的理想化的形象,不过是幕后残酷说唱人用阳春白雪刻画出来的现实的投射,所以,这理想必是梦幻且经不起考验的。也就是在那场演出中,富贵的帷幕被刺刀穿破了,这一下就是生死未卜的几年战场拼杀。
富贵回来了,就因为给解放军演戏也算是参与了革命,同时龙二却被给了五枪。富贵吓的直说“要是当年我不输,这死得就是我了。”看来人生往往就是这么荒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富贵的一儿一女设计的非常有象征意义,因为小痞子欺负凤霞,有庆为姐姐打抱不平却遭来父亲在众人面前的一顿打,这个有正义感的小老爷们死不认错,当他第一次看见父亲表演的皮影戏时,就被这种美轮美奂的场景吸引了。编剧是善良的,它没有让这个正义感化身的小老爷们活到50年代,就让他在大炼钢铁的革命情怀中死去了。我不敢想象这样纯洁善良的孩子长到文革那个年代成了红小兵拿枪对着他姥爷会是个什么场景,作者倒也了当,索性就让他死了吧。我们再看看富贵的女儿凤霞,小女孩发高烧侥幸活了下来却成了哑巴,这恰恰就是文革时代人的体现,与其装聋作哑不如就让她彻底哑了吧,婚礼上所有人唱着歌凤霞却不能开口,只是笑。我们知道就算是哑巴在极度痛苦的时候也是能发出“啊啊嘶嘶”干吼的声音的,在产房里,凤霞忍着剧痛却已经没有开口,她咬破了双唇,牺牲了自己,接受了这个疯狂时代的审判。死在理想革命中的儿子最渴望的就是踏实的吃个饺子,而死在残酷现实里的女儿却期盼看见儿子的照片,现实和理想就这样被凝聚在一起了。富贵的左手和右手都被剁掉了,但是他还得活着,因为现实又给了他希望,他有了孙子。
富贵一直就这么活着,他从来没有问“为什么活着”,也没有给我阐释“他想怎么活着”,他就以英语中BEING的形式存在着,存在在“活着”的状态里,但是旁人的存在时刻却提醒观众关于活着的思考,为了一套舒服的宅子,为了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为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为了去还一条人命……可富贵没有这种明确的目的性的表述,他有钱的时候去赌不是为了赚钱,他穷了时候去摆摊不是为了发财,他能有个更好的工作却宁愿继续打热水。可能家珍的那句话就是了“我就想和你过个踏实日子”,是“贫下中农”最好。但是观众却不能不替作者继续这样的创作构思“富贵到底为了什么活着。”
赵本山说过,怎么才能让观众喜欢一部电视剧,一个主人公,你就反复的折腾他,就让他不得好过,不得好死。富贵这一家子就是这样倒霉催的,似乎一切都是故意来折磨这一家人的,但是我觉得在现实和理想的间隙还有很大的创作空间,要是金基德拍这部片子肯定是一部黑到尾,把人性的残忍逼到极致,要是朴赞郁拿着这个题材,就是人性的屠杀了,但这是张艺谋,他注定不够狠,他注定是个有浪漫情怀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一个残忍的屠夫。
同样是巩俐,我们不如拿家珍和《霸王别姬》里的菊仙对比一下,《霸》里的女主善良天真泼辣浪漫确实个妓院出身的婊子,这天生也洗不干净的脏恰恰就是这个角色的亮点。观众的心智是很变态的,她们远远没有编剧善良,在这个感官日益迟钝的时代,观众需要巨大的刺激才能唤起观众的情感。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家珍身上人性的讨论,这个中国传统女性未免被刻画的太过片面了,她固执的贤惠,她天真的善良,她没有残次也没有探讨。她不爱慕虚荣,只想踏实过日子,富贵一无所有她就回来了,富贵失踪了,她就自己带着孩子也没有想过改嫁的念头,甚至作为一个母亲的倔强也在最后她把屋门打开的一刻被善良冲破了,她还安慰春生说到“你得好好活着,你欠我们家一条人命”。这个人物设计的实在是有点太平面了,她好得太理想化了。记得有人采访过金庸先生,问他最不喜欢的书中女主角是谁,他想也没想的说到“王语嫣”,本来我想把这个角色写的超凡脱俗不落尘世的美,却写的极其平面没有一点个性。家珍身上人性的光环太耀眼了,所以我说,这根本不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代表作,这就是特别完美主义的化身。
张艺谋的电影里有个特别大的特色,就是得“跑”,富贵还是少爷的时候,出赌场的门得有人背着,胖阿姨背着半死不活的富贵跑回家,在街的拐角转场;有庆听见有人欺负姐姐,急速的在巷子里跑,又是在街的拐角专场。张艺谋善于使用这种行进式的手法切割剧情。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家珍和富贵商量给孙子起个什么名儿,家珍说小名儿就叫馒头,不是人的名字,大仙小鬼来收人的时候点不中他,这孩子就能活命。民间都这么说小孩儿名起的贱好养活,何不为了纪念孩子他舅舅叫饺子呢,所以说“馒头”这名字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好好的教授就是因为吃了7个馒头差点被噎死,学术反革命在生死关头都顾不上医学常识了,这救命的馒头用不好也能噎死人。这就是鲁迅先生那篇文章了,我看这倒不是在抨击什么吃人的礼教,这馒头上的血恰恰是社会正义修正之风刮过的污秽之血。让人既扔不了,也不咽不下去,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国体制的现实:荒诞的清醒梦。
作者想传达什么内容我们不知道,也根本不需要知道,因为影片是属于观众的,不是属于作者的,在此又不得不引用那句烂俗的台词“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说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片子会传达不同的信息,但我认为影片放在什么条件背景下都是同样适用的,就像《活着》当年就是禁片一样,放到2011年看,它也是一样的不着调,不合谐,看来人们对历史时代的反思总是有人巨大的相似,想起《新周刊》有一期纪念鲁迅的专题就赫然写道“我们今天骂的,当年鲁迅都骂过。”是,2011年,照样儿有富贵少爷,只是到了2011年,我们觉得家珍更为理想化了。但我们做什么了?我们在行动上就是二喜是个老实巴交的瘸子,我们在举止上就是凤霞是个逆来顺受的哑巴。文革不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代,如果我们具备心智上的聋哑和行动上残疾我们就是在经历文革的浩劫,就得继续接受审判。
影片到尾,作者也没给“活着”一个说法,家珍跟孙子说“到时候你就长大了”,其实我觉得稀里糊涂的活着也挺好,老子提出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政治理念真是绝了,人民不具备民主的素质你让他知道那么多又不能当馒头吃,干什么?愚民政策就真的是不好么?痛苦就在于你给了他虚幻的希望和看似可以实现的理想,可当他直面现实的时候,却无所适从。再也不要说什么“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海燕,我们的教育有多么的残缺才能对青年一代树立这种价值观。我们没有资格在提倡一种为理想去浴血的价值观的同时去贬低另一些人的生活理念:活着就好。就想《麦田里的守望者》说的那样“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富贵少爷就是一只海鸭,他畏缩着,把带血的馒头硬往下咽,可他活下来了。活着,就好。
2011.11.9

活着(1994)

又名:人生 / Lifetimes / To Live

上映日期:1994-06-30(中国香港) / 1994-05-17(戛纳电影节)片长:132分钟

主演:葛优 巩俐 姜武 牛犇 郭涛 张璐 倪大红 肖聪 董飞 刘天 

导演:张艺谋 编剧:芦苇 Wei Lu/余华 Hua Yu

活着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