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的商业化发展,为了满足大众的观影需求、不断进行电影的制度性和供需性改革,张艺谋的电影也在一直进行改革,其突出电影主题的表达语言也在不断的进行相应的变化,以表达着他自身对电影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追求的思考与追求。纵观张艺谋电影,从《红高粱》里立足于抗战背景下的关于生命张力的顶礼膜拜,到《英雄》中对于天下观、英雄观的深层解读,再到《金陵十三钗》中风尘女子的牺牲拯救与自我救赎,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在不断变化的电影语言中,唯一不变的是其对于宏大主题的偏好。其电影主题指向的主要电影语言主要有电影角色形象、主要环境背景的转换、情节变换的特殊性等方面突出其电影主题。
  《活着》是张艺谋导演的具有相当代表性的电影之一,其深刻的“为活着不断挣扎奋斗”的主题深入人心,让许许多多的观众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那些不同年代背景的小市民生活挣扎当中找到了奋斗的力量源泉。而《活着》当中“为活着不断挣扎奋斗”这一主题能够如此的深刻最主要的是依靠电影当中那些个性鲜明、平凡却真实的人物形象;真切丰富、深刻恰当的时代背景的转换;为了突出挣扎、活着而特殊安排的悲惨而不悲彻、故事性而真实性并存的电影情节。
   
—狭缝里挣扎、平凡却真实自我的主要人物形象
  《活着》电影当中,最为主要的有包括福贵、家珍、二喜、春生、龙二等十几个人物形象。这多个人物形象的构造和安排显然都看出张艺谋在突出电影主题上面下足了功夫。现对其中几个主要人物角色进行分析。
  纵观所有的人物形象,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夹缝里,平凡而真实,但亦有自己最为鲜明、最为真切的个性。即便是骗去福贵所有的家产而最后正因为所拥有的家产被枪毙的龙二也只是生活压迫下的一个无奈者,在活着之余想更好地活着,最后也正是“更好地活着”让他连活的权利都被剥夺。而见证着这前后家产更迭的春生也是一个深刻阐释“活着”的形象。由平凡的小随从再到和福贵共同在枪林弹雨当中生还,再到实现自己“开车”愿望的区长,春生实现了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憧憬,却一而再在生活的漩涡当中让自己失去颜色,疲劳过度而意外造成有庆的死亡、文革时期被打成走资派受到迫害。最终,春生活在自我谴责当中,无法承受。这时,“活着”离他很远,而最后成为他活着的最大理由,是家珍的一句“你欠我们家一条命!你得好好的活着!”,是他对另一个生命的偿还,是宽恕,是解脱。
  而电影的主角福贵正正是被剥夺去了财产,在失去“更好地活着”之后反而在生活的辛酸中懂得了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真实。虽是历经父亲之死、儿女双亡、家产散尽,却也历过枪林弹雨、送女出嫁、一家其乐融融,感受过生活的瞬间幸福,触摸过生命的点滴美好。而这也正让我们看到了电影里深刻表达的“而活着而不断挣扎奋斗”,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对生命的崇敬和对生活的憧憬,一种悲痛里的触动,一股让人振奋的激励力量。

—真切丰富、深刻恰当的时代背景的转换
  《活着》是在一个非常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为我们展现的一个个活着的挣扎故事。这是一部反映着历史真实和社会百姓的现实写照。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开始叙述,到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又一个的时代背景成为“活着”这一大主题的指向性重大背景,而张艺谋并不是把重心的放在表现历史背景上,而是把更多的笔墨通过这些历史背景来突出福贵、家珍、春生等人物形象和电影主题。
  龙二首先是传统封建缝隙当中的得益者无疑,电影的开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传统交接的年代背景,本有着万贯家产的福贵在龙二的多次引诱之下一次次赌博终输尽万贯家财,父亲气死,妻女离去,一个封建传统的人物就那样在时代的交替夹缝里变得一无所有。这也好像正预兆着这种背景的转变,同时也是主角福贵开始成为为“活着”而挣扎的人物的开始。而后是解放战争时期,被征集当兵时迫不得已的,而在打仗过程当中,“活着”也似乎得到了最真切的体现。福贵、春生和老兵老泉喝醉,一夜过去便发现他们所在的一个排的兵全部都被敌军击毙了,只剩他们三个,而敌军也即将赶到。接着,福贵和春生眼睁睁看着老泉被敌军击毙,这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奈,或许,生与死就在一瞬间,我们所无法预料的一瞬间,被俘的福贵和春生依靠着皮影戏演出最终活着回家。而大炼钢铁的年代更是一个活着的深刻体现,张艺谋也有意安排有庆在这个年代里意外的死去。尤其是家珍一直坚持着十五只饺子送给有庆吃。在那没有肉的年代,活泼精灵的有庆停在了那三天三夜连续劳累后的一刻,猪肉馅的饺子,他无法再吃到。
  接着的,是文革年代。这一革,也让龙二的命都给革去了,也让成了区长的春生革成了走资派。春生心存内疚,而那时的他被批斗,妻离子散,只想试图还了自己的“心债”,再从容自杀,从没原谅过春生的家珍却打开门,大喊:“春生,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多久的哀怨与愧疚在一话之间化开,活着,成了最好的桥梁和原谅的理由。此后,凤霞却又是在无奈下死去,有经验的老教授受到迫害而吃馒头吃太急,最后凤霞在一些毫无经验的护士手下悲惨地死去,留下新出生的馒头。而在结尾时,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了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在《活着》当中,时代背景就是一条承载着活着这个深厚主题的丝线,每一个时代,都是一个深刻的画面,一个向我们诉说活着的希望、生命的崇敬和对未来的期待。在这些大背景上,张艺谋通过多背景切换,逐步带出故事、突出主题,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真实写照,是越来越好的前景构图。

—特殊安排的悲惨而不悲彻、故事性而真实性并存的电影情节
  《活着》的整个电影当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有两个贯通整个的电影的线索。一个是与“活着”相反的“死”,而另一个则是皮影。
  首先是“死”。就福贵一家来说,先是福贵的父亲被气死,后来是福贵的儿子有庆和女儿凤霞。此外,还有老兵老泉、龙二等的死。这电影当中一个个角色的死恰恰是反衬“活着”的意义,老徐被儿子气死,有庆太累意外被墙压死,凤霞难产得不到及时治疗悲惨死去,老兵被敌军射死,龙二被批判成为地主枪毙……这些都是非自然的死亡,却都在电影里面得到了最为时候的解释,他们都很悲惨,但不完全悲彻,至少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哪怕并不是很多。只是这些无奈的情节又似乎在告诉我们生活的无常,我们最应当做的,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论是我们所拥有的生命,或是我们的生活。
  其次,另一个较为重要的线索是“皮影”。从电影最开始的赌馆,皮影为我们展示的早就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华丽过场,它一次次成为福贵活着的工具,我们看到的,不再只是一种艺术手段或者是生存工具,它早已成为了福贵那种为了活着而挣扎奋斗的理想信念,贯穿在这皮影里面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追逐,对生活的把握,这里面当然也有着张艺谋的信念。家族没落之后,福贵靠的是皮影;参军被俘后,得以保存性命靠的是皮影;大炼钢铁年代,鼓起加油靠得也是皮影。文化大革命时期,除四旧,福贵将皮影烧了,却留下了箱子,这也正象征着,福贵将这信念坚定了在心中。最后,福贵将箱子给馒头养小鸡,“你是赶上了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信念依在,但福贵也知道,未来的日子会更好,馒头不必再过着为了活着而挣扎的日子。这,是对未来的憧憬。
   
  《活着》是一部深刻而愤慨的电影。这是一种诉说,一种对活着的向往、对生命的憧憬、对未来的憧憬。而张艺谋导演正是用几种主要的电影语言向我们展现了这一主题。不管是那些像有庆、凤霞、老泉一样逝去的人儿,又或是好似福贵、家珍、春生一般经历众多苦难而活着,借着那一个又一个艰苦的年代背景,我们更是应当珍惜现在自己所拥有的。
  在电影的最后,福贵、家珍和女婿二喜带着外孙小馒头到有庆和凤霞的坟头跪拜的场景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珍惜。逝者已去,活者当惜。

活着(1994)

又名:人生 / Lifetimes / To Live

上映日期:1994-06-30(中国香港) / 1994-05-17(戛纳电影节)片长:132分钟

主演:葛优 巩俐 姜武 牛犇 郭涛 张璐 倪大红 肖聪 董飞 刘天 

导演:张艺谋 编剧:芦苇 Wei Lu/余华 Hua Yu

活着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