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电影世界》2010年第6期,署名于勒。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共产党宣言》第一句话这样讲,至今仍振聋发聩着,马克思与恩格斯写下它的时候,并未意识到这个“幽灵”将被怎样的人操纵,做怎样的扭曲,释放怎样的能量。
《烈日灼人》的故事开始于1936年,也就是斯大林发动“大清洗”运动后不久。据估计,在这场大清洗中“有500万人受牵连,30—40万人被处决。”苏联共产党逮捕了超过半数的党员,上层成员多数被枪决,5位第一批红军元帅中,3人被处死。即使执行清洗令最坚决的苏共政治局委员基洛夫也逃不过“政治谋杀”的迷雾,而此人生前一直称斯大林是伟大的“掌舵人”、伟大的“战略家”以及“斯大林的结论就是党的法律。”
《烈日灼人》的主角,红军老师长、传奇英雄科托夫,也是这场清洗的牺牲者之一。

■情人的回归

尽管影片讲述的是科托夫被逮捕前几天的事情,导演米哈尔科夫却无意展示冷峻的腥风血雨,反而以一派温和的语气讲述着一个三角爱情故事。夏日里,退休的科托夫正与妻子马璐莎、小女儿娜佳以及一大帮亲戚住在乡间别墅里,享受宁静而欢乐的生活。这一天,一个戴着墨镜和胡子,打扮成乞丐的不速之客来到家中拜访,这人去掉装扮,人们发现他是在此地失踪将近十年的旧日贵族青年米迪亚。最坐立不安的是马璐莎,她曾与米迪亚相爱,并因为米迪亚的突然失踪悲痛欲绝,只好与科托夫结了婚。米迪亚与马璐莎在一片树林里追忆了当年的时光,物是人非的无奈感弥漫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三角恋”中。直到一个家人齐聚的时刻,米迪亚借着给小娜佳讲故事,才说出他离开的真相:原来当年正要与马璐莎结婚的他,被代表革命胜利势力的科托夫逼迫出走。马璐莎惊呆了,几乎要跳楼,却被科托夫拦下来。
这种“旧情人回归,旧情燃烧”的情节,是米哈尔科夫从契诃夫戏剧中抽离出来的模式,并运用在此前的多部电影中。包括讲故事的细节,也与《失声琴》中如出一辙,那部电影中的主角普拉东诺夫也曾在餐桌边用一个悲伤的小故事向聚会的人们诉说自己的爱情遭遇。但《烈日灼人》中,这种模式被投入一个昏暗不可测的可怕阴谋。科托夫安抚好妻子后,米迪亚找到机会告诉他,自己是奉命来逮捕这个曾是斯大林亲密战友的红军老将,而科托夫也只剩下两个小时的时间做整理并向家人告别。
这时候,观众便看到一辆黑色的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这所安详的乡间别墅旁。这是影片中头一次出现大片的黑色,在此前麦田、阳光、绿草等等各种和谐的颜色映衬下,这辆车成为一个叫人极度厌恶,急于除去的元素,好像一只顽固的苍蝇钉在优美的画上。


■革命的英雄与被革命的特务

在剩下的两小时时间里,科托夫故作镇定,召唤一家人去踢球。球被踢到灌木丛中,科托夫与米迪亚去捡,他们终于有机会向对方做正式的质询。科托夫怒斥米迪亚在家里讲的故事歪曲了真相。米迪亚并非他自己描述的被迫流亡的浪漫乐手,他是在当年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时候,作为旧贵族,在死亡与间谍工作中选择了苟活——他在十年间打探并供出八名白军军官的下落,科托夫说他的价钱“像个妓女一样低廉。”
但科托夫当年的举动也不似一个充满荣光的英雄,他像一个胜利的掠夺者,为了占有马璐莎,以及马璐莎家族的别墅,以革命的名义米迪亚离开故国,出卖自己的阶级。尽管他说“你可以选择”,但有几个人能够鼓足勇气面对死亡?米迪亚被这场革命剥夺了本属于自己的女人、财富、荣誉。他内心这些被抽走的精神空隙,多年来被仇恨填满,于是这次他逮捕科托夫的任务,也便成为一场彻底的报复,成为有预谋的侮辱与损害。学者崔卫平在《被剥夺者是危险的》一文中曾透彻地描绘这二人的关系:“如果说米迪亚把灵魂交给了魔鬼,那么科托夫便是举办这场交接仪式的那人,并代表魔鬼一方在抵押书上签了字,以魔鬼的名义接纳了这个人的堕落。”
这两个人曾经是多么的善良与正直!在影片前半段对这两人的描述中,米哈尔科夫特别地用各种细节提示这一点。科托夫与小女儿的聊天、泛舟、游戏,一派温柔敦厚,是个十足好父亲;影片开头,一家三口蒸桑拿,科托夫轻轻唤一声“马璐莎”,裹着浴巾的妻子便回眸一笑,这中间的温柔与真挚,荡漾在和煦阳光里,沁人心脾。而米迪亚教小娜佳弹琴、跳舞,与老家亲戚们的寒暄,也都充满了一个俄罗斯人的坦率与风趣。
将人变成鬼的力量,正是隆隆滚动在俄罗斯大地、但已经被扭曲了嘴脸的革命幽灵。本该拥有爱情、麦田、音乐的米迪亚,却被革命裹挟着卷上昏黑的天,随后摔在硬邦邦的地面上。执行革命旨意的科托夫,也自此站在一个致命的悬崖上,他以革命的名义对米迪亚所作的迫害,都将付出完整的,并附带粘稠的血与仇恨做利息的代价。这两个人同属于革命的阴暗面,成为一个自我吞噬的怪兽身上的零件。
逮捕科托夫之后,米迪亚也自杀了。影片上映后影评人批评这个情节处理“不过是向西方观众做一种迎合。”因为在大清洗的时候,这种人民内务委员会的特工是绝不会带任何情绪处理类似的捕杀,更说不上自杀。但从米哈尔科夫为我们提供的夹杂了爱情的故事中亦可以理解,这样一个人在释放了自己二十年间积攒的仇恨之后,他化作一具空洞的躯壳,没有任何精神气得以支撑这个肉身的行走。而他与科托夫的两败俱亡,也正是导演意欲揭示的真意——这场革命制造的阴谋里,没有人可以真的活下来。


■火球与气球

影片的标题《烈日灼人》是一首俄罗斯民歌,片中小娜佳曾多次唱起:“被太阳灼伤,红色的海洋渐渐干涸。我听你说过,我亲爱的鸽子,那里将不再有爱。让我们离去吧,我将不再冷落你。”
这枚“毒太阳”,被米哈尔科夫用特效直接做出来,在米迪亚讲故事的时候,我们看见这个刺眼的火球掠过家中挂着照片的墙壁,灼碎了家庭的合影,暗示着这个家即将分崩离析。当米迪亚最后躺在浴缸里割脉时,这个火球又悠然地掠过浴缸,好像很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造下的恶果,然后奔出窗户,奔向下一个目标。关于这个特效,米哈尔科夫说得很直接:“这火球象征革命,以及斯大林的重要政治清算。”
与火球相对应的另一个隐喻是影片开头就在制造、直到片尾才完工的“向斯大林同志致敬”大型热气球,这也是清算运动的象征。这个气球底下拖带着一个超大幅的斯大林画像。当科托夫告别家人,被押解上车时,他报出一个电话号码,告诉车里的特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斯大林同志的私人专线。”没有人理会他,他做出一丝挣扎的举动,被狠狠殴打,血流满脸,刚刚报出的显示与最高领导人有亲密关系的电话号码好像成了个莫大的笑话。此时,行驶的车旁巨大的气球拖着斯大林的画像缓慢升空,好像一枚带毒的烈日照耀着。科托夫痛苦的呜咽悠荡在金黄色田野中,黑的轿车,红的血,画像上斯大林慈祥的面容,这幅怪异的画面,就像一瓢黝黑的血洒向了此前两小时导演所展现牧歌式画面中。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中最后一句话这样呼号。《烈日灼人》给人们展示的,是联合起来的无产者最终如何在灼人的烈日中崩塌。人们需要许多年才能够从这场运动中喘过气,并有力气思考这联合起来的信仰为何变作可怕的怪影。米哈尔科夫自己的答案极有力:“我的这部作品中没有无辜者,也没有罪人。当然,斯大林是邪恶的天才,但他却是人民的手制造出来的。疏忽、谎言、怀疑等已经成了苏联人的本能。这一套‘半真理’也腐蚀了感情生活,并且触动了人性的最深层。”

烈日灼人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1994)

又名:毒太阳(港) / 烈日灼身(台) / 烈日当空 / Utomlyonnye solntsem / Burnt by the Sun / Soleil Trompeur

上映日期:1994-05-21(戛纳电影节) / 1994-08-31(法国) / 1994-11-02(俄罗斯)片长:151分钟

主演:欧列格·缅希科夫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茵格保加·达坤耐特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编剧: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鲁斯塔姆·伊布拉吉姆别科夫 Rustam Ibragimbekov

烈日灼人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