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laimer:
几句话不得不说的话:

1. 我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已经是2015年10月15日,距离本片在中国大陆上映已经2个月零2天。电影早已下档,话题不复存在,就好像news cycle一样,大家早赶着看《夏洛特烦恼》能不能创造奇迹去了,要不是突然爆出也本片被选送“申奥”,估计早没人记得了。所以这篇东西完全没有影响舆论甚至票房的动机或者野心,纯熟个人兴趣。

2. 由于写的晚,因此基本所有各种褒贬不一的影评我都大概看过,也包括“申奥”之后的各种负面言论,所以这篇有点西媒所谓review roundup的意味。当然,我无意去总结别人都说过什么,但是难免不回应一下各方的言论。类似昆汀写剧本前都要把同类型的电影拿出来研究个透彻的意思。

3. 这篇东西与其说是影评,不如说是拉片记录。不求语出惊人,但求能尽量客观和有启发性。谁都能憋出几句精灵古怪博君一乐的评语,而且纵观中国电影目前的走向,很多时候这些评语稍微改改几乎每部片子都能用上-- 这就是所谓的“非建设性”评语,好比嚼过两口的口香糖,没营养就算了,也没太大意思。

4. 我由于身在美帝,对国内流行文化了解程度有限,很多新鲜出炉鲜香热辣的国产大片都没看过,而且在这部片之前也完全不知道熊顿是谁和她的故事及绘本。所以这篇完全是就事论事,无法像豆瓣上的各位那么旁征博引,还请见谅。

正文如下:

    先再说一句题外话—没有故意吊胃口的意思,因为想必很多人连disclaimer也没有看完就直接转台了—好久不上豆瓣了,忘了原来中国还有这么多看完电影还愿意写几句观后感的大好青年们,但是我扫了一遍之后发现,原来写影评通常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 收钱的软文
2. 抒发小情绪,顺便炫耀一下人文情怀的
3. 炫耀自己电影看得多的by挨个骂国产片是大便的
4. General的愤世嫉俗什么都能说到社会问题的(2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是第二条的意思)

这些动机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软文也是收人钱财替人消灾没什么可非议的),文章本身往往也颇具娱乐性和话题性,但是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没有什么建设性,如果要我设身处地想一想,看完的反应应该是翻白眼说一句“So?”,这跟我在西方文化圈冷眼旁观这么多年所熟知的review是两回事。因为大家都知道评论是critic的主观意见,所以无需在这点上遮遮掩掩,反而都观点明确,爱憎分明,兼具启发性。老百姓看了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创作者看了往往也能有借鉴。所以这篇东西希望尽量可以做到这点。

言归正传,来说说我为什么觉得《滚蛋吧!肿瘤君》是一部好电影。

自从代替《狼图腾》被选中“申奥”之后(这其实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没什么阴谋论,《狼图腾》的主创里面法国人多过中国人,不能代表中国出赛,就是这么回事,这点人家好莱坞看得都比咱们清楚,参考http://deadline.com/2015/10/china-foreign-language-oscar-submission-go-away-mr-tumor-subs-for-disqualified-wolf-totem-in-foreign-language-oscar-wolf-totem-disqualified-1201576596/),各种风言风语甚嚣尘上,原先刚上档的时候没骂够的都接着来,大家好像突然忘了这部电影出来时候的好口碑和5亿多的票房,民族自尊心嚯一声上来了,仿佛是选了北京国安而不是广州恒大去参加欧冠杯一样。但是抛开正能量和反应当今青年面貌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提,我觉得有一条很简单但是过硬的理由:因为这是一部结构工整拿得出手的好类型电影。尤其是在目前中国本土电影市场一片乌烟瘴气,人人投电影,人人写剧本的大环境下,看到一部这样的电影,简直跟好莱坞充斥类型片的环境下出了一部Birdman一样喜人。

类型片不难写,因为有公式可套。《肿瘤君》的编剧之一袁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过一个叫Blake Snyder的人写的Save the Cat!(《救猫咪》)这本书里的有一个节拍表(The Beat Sheet),是她的创作宝典。《救猫咪》这本书的中文副标题是“电影编剧宝典”,其实他的英文副标题更吓人:“你这辈子需要的最后一本编剧教科书”(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You'll Ever Need)。这本书在美国属于畅销不衰的经典,目前已经出到第23版。然后,在此基础上,此君又研发一个同名软件,叫“你这辈子需要的最后一个故事结构软件”(The Last Story Structure Software You'll Ever Need)。能用软件写电影,可见类型片编剧根本不是艺术,而是科学。可惜目前绝大多数国产电影的编剧并没有或者不屑于学习这个科学,就好比学画画的人上来就直奔印象派去了,连素描画石膏也不想学—当然,这不是说不可以,网上也常见到这样的油画神童或者农妇,但那毕竟是少数。而电影又是一张劳师动众,价格高昂的画布,在剧本创作阶段缺乏对基本机构的了解往往会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这样的例子在国产电影井喷后的这几年屡见不鲜。

但是,《滚蛋吧!肿瘤君》不是这样的。

我第二遍看的时候做了一些简单拉片笔记,跟Snyder的15步节拍表基本是对应的。这部电影正片长约118分钟,以熊顿的独白自我介绍开场,葬礼上的视频独白结束,主要人物是非常明确的。铺垫环节在13分钟左右完成,在这短短十几分钟里有这么几场戏:独白(自我认知:“不是蝴蝶而是幺蛾子”,渴望婚姻),婚礼(很多人认为这场熊顿的几个举动太二,但是其实与绘本的夸张风格是切合的,同时体现她的热心和口无遮拦),发酒疯(闺蜜出场介绍,首次提及熊顿对美剧《行尸走肉》的迷恋),失业(走也要走的轰轰烈烈),失恋(不忍心伤害甚至是直视自己曾在乎的人,即使是渣男一名)和与父母通电话(这场戏我认为非常重要,熊顿的乐观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父母的爱这张安全网;但父母的心态也很矛盾:希望她在大城市追求梦想,也希望她能回到身边。这短短几十秒的电话其实为后来的大量感人的亲情片段打下了基础)。应该说,这样的快节奏、大信息量的铺垫环节在国产电影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紧接着,在正片开始19分钟左右,熊顿第一次晕倒住院,也就是Snyder书中所说的“催化剂”。

在熊顿醒来之前的这段模仿《行尸走肉》的幻想环节被很多人诟病,但是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铺垫环节就已经提到她对这部美剧的热爱),而且显而易见,编剧是想利用僵尸这个意象,把熊顿与之斗争的病魔物质化,这个意象在1’17”左右的抢救过程中又再次出现,可见并非仅仅是讨巧的穿越情节。
 
说到这里, 我想起了很多给本片差评的人主要攻击的一个点,就是白百何饰演的熊顿从头到尾都没有病魔缠身的样子,除了剃了光头之外,外表和体型完全没变。更有很多人把《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的小马哥和《费城故事》中的汤姆.汉克斯大叔拿出来说事。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个点,这部电影虽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是并非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将癌症意象为僵尸这样的桥段就是佐证。正如熊顿本人无意用现实主义手段表现自己的得病过程一样(否则她大可以选择每天给自己拍一段视频然后剪辑成一个纪录片),她选用的绘本的形式就正如这部电影一样,是希望用一种轻松的形式来表现一个沉重的话题。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在“白百何为什么得了癌症还那么唇红齿白的“,或者”影片中为什么没有更多体现她与病魔作斗争所受的种种苦“这些问题上纠缠不清。要知道,电影不是绘本,如果要大篇幅表现手术、化疗、穿刺等场面,很难做到漫画般的轻松甚至有趣,与喜剧的类型特征相悖。
 
熊顿醒来之后,吴彦祖所扮演的梁医生正式出场。熊顿和梁医生的感情应该说是本片的最大亮点之一,虽然两人之间一共只有四场重头戏(天台初识、抢救风云、看小狗和临别赠言),但是这段以熊顿一厢情愿的花痴行为作为外壳的关系,却有非常深沉且感人的内核。很多人说编剧把梁医生设置为单身还有一个英年早逝的女朋友是投机取巧和不尊重事实,但是我却觉得这个是从绘本改编为电影最为聪明的一个做法。首先,如果保留梁医生已婚有孩的身份,那么熊顿的感情就变成了完全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因为如果梁医生有任何的回应就变成了感情出轨的渣男,立即失去主要角色应当给观众的认同感;相反,如果梁医生完全不知道她的存在,那么就构成不了人物关系,这种单相思在绘本当中可以做为调味,但是在剧情电影中是无法推动故事的。其次,梁医生的女友早逝这个情节乍一看有点刻意,但是到抢救这场才看出其中的妙处。而且,编剧还非常聪明的让这个情报从熊顿的小病友毛豆口中透露,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其刻意性。在熊顿和梁医生的关系中,一开始两人分别代表了感性和理性的两极,但是,只有在理性的人有感性的瞬间(抢救戏和护手霜),和感性的人最后理性的交代身后事(小狗欢欢),才让这段感情有了超越生死的深沉感人的力量。

熊顿和几个死党和两个病友的友情是本片的另一大亮点,几场群戏都比较出彩,报复前男友的那场戏尤其精彩,场面调度几乎无懈可击,从结构上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游戏/中点,为下一场“死神逼近”的抢救戏设定了一个很好的对比点。在这几个死党当中,据看过绘本的朋友说,艾米应该是笔墨最重的一个,而且大家普遍对熊顿出院后冲到艾米公司为她出气的这段诸多非议。我倒是觉得很容易理解:熊顿深感自己时日不多,觉得一定要帮艾米出头。一般chick flick到了这个环节都会用“帮死党大骂渣男造成误会”这个桥段,但是无奈本片已经出现过一次报复劈腿渣男的情节,而且艾米当小三这件事一直是暗线,如果剧情过半,熊顿已经在生死线挣扎了,再来展开这条暗线也不合理,所以改成“帮死党大骂上司造成误会”。个人觉得其实从整体结构角度来说,并没有必要把艾米单独拎出来写的必要,但是可能一方面是编剧为尊重原著,一方面是与艾米的决裂成为熊顿回家看父母的契机。不过如果直接跳过这段,把听到梁医生的话作为契机也未尝不可。

当然,除了爱情(almost)和友情,本片最感人的点还是亲情。尽管从结构上来说,熊顿爸妈的几场戏都是非常片段化的,但是得益于两位老演员的精彩演出,我们还是被深深打动了。

分析完结构和主题,我还想稍微说几句改编这档子事。

虽然我没看过绘本,但改编流行IP所要承受的压力是不难想像的,更何况这是一个真实事件创作的绘本。可以想见完全是编剧袁媛形容的“带着镣铐起舞”,而且这还是双重镣铐:绘本的流行,以及真实事件,这两个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对编剧都是重大都考验,而《肿瘤君》是两者兼具。好在编剧在创作阶段就想明白了一件事情:看过熊顿绘本的人毕竟是少数,电影不能被绘本限制住,因为原著结构松散,缺乏连贯故事性的,盲目尊重原著是根本无法写出一个电影剧本的,所以《滚蛋吧!肿瘤君》虽然与熊顿的绘本同名,但是其实本片是关于熊顿这个人物的经历,而不是一部根据她的绘本改编的电影。这点明确之后,再加上受到熊顿本人生活态度的启发,让主创跳过现实主义这条独木桥,创作上就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可以遵循施耐德大神的15步节拍表去写故事了。

当然,这部电影并非完美,由于熊顿的绘本当中有很多经典到让编剧很难割舍的桥段,所以有不少地方都牺牲了情节的连贯性来成全这些桥段,看的时候未免有些跳tone。但是好就好在,编剧花在熊顿这个绝对意义上的主要人物身上的精力没有白费,观众一旦认同了一个角色,对其他细节也就相对宽容了,更何况白百何这个演员也选得相当讨巧。

工整的结构,感人的故事,出彩的演员和尽职尽责的执行团队,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滚蛋吧!肿瘤君》是一部好电影。希望在中国电影火热的市场可以看到更多这样合格的类型片,然后,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昆汀,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又或者是Richard Linklater。

滚蛋吧!肿瘤君(2015)

又名:消失吧!肿瘤君 / 消失吧,肿瘤君 / 翻滚吧!肿瘤君 / Go away Mr. Tumor

上映日期:2015-08-13(中国大陆)片长:128分钟

主演:白百何 吴彦祖 李媛 刘芮麟 程伊 刘莉莉 李建义 张子萱  

导演:韩延 编剧:袁媛 Yuan Yuan/张维重 Weizhong Zhang

滚蛋吧!肿瘤君的影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