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警告:本文对电影和小说都有严重剧透,绝对会影响未看未读者的观影及阅读体验,介意者请慎入:P 欢迎看过小说和电影的朋友继续阅读、点赞、拍砖:)

我是刚看了小说,又特地来看电影,难免会一边看电影,一边在心里对比小说。个人觉得,电影的脉络以及非常多的细节、甚至对话都忠实地还原了小说。不过也有几处重大修改,虽然重大,在既是读者又是观众的我看来(估计很多人也这样认为),这样的修改更符合电影的表达。

最重大的改动在故事结尾:小老鼠金格先生直到影片结束也一直活着,最后在旧旧的雪茄烟盒中看到它,给我一种意外的幸福感:)另外,电影完全删除了保罗妻子车祸的情节。这个情节在小说里是威力最强的一颗冲击弹,感觉前面所有的讲述都是为了它的爆炸积聚能量。书中如果没这个情节,小说的结尾恐怕会让人(至少让我)觉得普普通通平平淡淡,而这个意外的点睛之笔让残忍和伤害、深情和感动都加倍爆发了。

不过荧幕前的观众不是靠想象,而是“亲眼所见”地与故事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了3个小时,到影片结束时已心力交瘁。结尾如果再来一弹如此强烈的冲击真有些无法承受之重,估计我会阵亡在荧幕前。而电影中这个更加奇幻、治愈的结尾却让我的心绪慢慢平复;并且,更神奇的是,这样平和的结尾--看着保罗平静地送走身边一位又一位朋友--反而比书中强烈的冲击更让我感受到影片的主题:“有时,生命的最后这一英里太长了”…影片结束,我心中有深深的感动,有思考但又能平静地回到真实生活中。

另外两个较大但更精彩的改动是:两个小女孩的死因并不是保罗调查得出,而是科菲握着保罗的手,通过超能力直接让他看到了;另外,德拉克罗瓦惨死时穿插了科菲的感同身受,并把强烈的痛苦和生命抗体一同传给了金格先生。这样的处理更充分地利用了科菲奇幻的超能力来讲述故事,也解释了我看小说时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受到科菲的治愈,只有保罗和金格先生如此长寿,而梅琳达以及故事中没出现的被科菲救治过的其他人依然都正常去世?因为接受了科菲生命抗体的只有他们俩。并且,前一个改动巧妙地省去了保罗调查过程里种种繁琐情节,而后一个改动又另故事更加丰满,增加了强烈的张力。

电影中增加的另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情节是:科菲受刑前提出看电影的心愿,并在保罗等的安排下得到了满足。看小说时,对科菲的离去我心中有无限不甘和遗憾,而电影里,因为满足了他一个小小愿望,看着他黑黑的笑脸,心中的遗憾似乎也缓解了些。

科菲看的这部电影又与又与影片开头呼应:60年后,保罗在养老院又看到同一部电影,往事再次浮现,忍不住流泪,避开众人,引起了多兰的关心,从而令保罗敞开心扉,开始为多兰讲述约翰科菲的故事,并由此非常快速简洁地展开了整部影片,省去了书中国王絮絮叨叨、看得我有些不耐烦的长长的细节描述:P

唯一让我遗憾的是,电影省略了很多金格先生非常可爱的小细节,比如:它能区分谁是正式员工谁是临时工;被科菲救活后,小老鼠一条腿还有一点点瘸,保罗也因此在60年后凭这一点更加确认眼前这只毛发已经发灰的小老鼠就是当年E区那只聪明的金格先生~以及德拉克罗瓦死后,保罗和布鲁托尔在禁闭室发现的金格留下的薄荷味道和德拉克罗瓦的衣服碎片……很多体现金格先生灵气的细节都被去掉了,有点遗憾导演给金格先生的戏份太少了~大概因为要控制时长吧。不过看了其他观众的评论,这并没影响他们对金格先生的喜爱~也许画面中毛绒绒、小巧精灵的样子就足以捕获观众的心了。

虽然之前也看过小说改编的电影,但是从未研究过两者的差异,更没想过电影为何会对原著做出这样的修改。去年看了《故事》,里面讲到电影是用画面讲故事;小说可以用文字描述无尽的画面无法表现的心里活动;而话剧是用听的,是用夸张的台词讲故事。

在《绿里》这个故事里我更体会到改编电影与原著小说不一定有孰优孰劣,也可以各自精彩。

99年,亲戚从美国买给我的与电影海报一样封面的原版小说全本,尘封了21年,我终于把这个故事看完啦~!


绿里奇迹The Green Mile(1999)

又名:绿色奇迹(台) / 绿色英里 / 绿里 / 绿地

上映日期:1999-12-10(美国)片长:189分钟

主演:汤姆·汉克斯 大卫·摩斯 迈克·克拉克·邓肯 邦尼·亨特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编剧:Frank Darabont/Stephen King

绿里奇迹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