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6-11

皮毛:爱欲的流溢

就本片而言,应该在“爱欲的流溢”前面加上“中产阶级”就更准确了。自近代以来,文学文艺作品中像本片女主人公这样的中产阶级女子的形象实在太多了,只是作品的气氛和作者对待此类形象的态度各不相同,或者可能是截然相反。
人身上有一种矛盾,就是希望能够预见未来——如果能够预见未来生活的顺利与平安(这是最常见的祝福语)那么当下的心境就会平静许多,但是一旦人陷入一成不变、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这种顺利与平安就会让人不堪忍受,于是便有了突破的冲动。不只一部电影里面有类似的台词:这种一眼能看到尽头的生活让人无法忍受,因为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坟墓。
突破的冲动,源于爱欲的流溢,源于对不可知世界的憧憬,源于有限的生命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在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对吉普赛人不遗余力地美化就反映了基督教/资本主义世界深受压抑的人们对异教世界的想象。
回到本片。尼可·基德曼的影片,之前我似乎看过几部:《红磨坊》《小岛惊魂》《时时刻刻》,比较可贵的是塑造的形象各异,没有雷同。本片塑造的这位中产阶级小妇人,跟上述影片的形象又颇不同。应该说这也是我见过的她最好的扮相,有一股清新之感。但正是这清新之感的背后压抑着一个不安的灵魂。稳定的生活,能干又体贴的丈夫,可爱的孩子,对一般人来说,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多毛症患者在本片中只是一个符号,以跟女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形成鲜明对照。日常生活总是这样,人们固守清规戒律,爱慕虚荣,用文明的外衣遮掩内心的欲望。人自己没有动物的皮毛,但是用动物的皮毛做成的衣服却能让女人们倍感荣耀——但当人们见到一个长着动物一样皮毛的人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接纳他的勇气和肚量。
但这个人的出现恰恰为黛安提供了一个逃离日常生活的出口。之后的一切都不重要了。我们就把故事视作一个中产阶级妇女的出走的故事吧,就像易卜生的娜拉一样。
看完这个有点压抑的片子之后,我的想法是,其实中产阶级的生活挺好,这不是绝大部分老百姓的向往吗?以后就不要批评它了吧。其实我也挺向往中产阶级的。

皮毛Fur: An Imaginary Portrait of Diane Arbus(2006)

又名:皮囊 / 皮相猎影 / 梦幻皮草

上映日期:2006-11-10片长:117分钟

主演:妮可·基德曼 小罗伯特·唐尼 泰·布利尔 哈里斯·于林 简· 

导演:史蒂芬·西恩博格 编剧:Erin Cressida Wilson/Patricia Bosworth

皮毛的影评

晓云
晓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