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话里,“鸡贼”就是特能算计,心眼儿特多的人。但千万别以为这个词是对您思维能力的褒奖,恰恰相反,这个词充满了鄙夷和不屑,是对您精明的为人处世方式的蔑视和否定,完全是个贬义词。

一个人的人生用“鸡贼”来修饰,就意味着这个人是工于心计,勤于算计,属于左右逢源却缺乏明确立场,自身利益高于一切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机灵、讨巧,但绝对不可爱,更不能信任,现实中这种人物并不缺乏,但要成为一部电影的主角,观众的认同感就一定会打折扣,尤其是这个人物从始至终没有转变,一以贯之的时候。而电影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layton)中的主人公迈克尔克莱顿恰恰如此。

这位迈克尔克莱顿先生出场就是一位不能出庭的律师,拿手的是为大公司或者某些个人在法律上“擦屁股”,有点赌博的小嗜好(这个嗜好的安排在剧作中完全没看到发挥作用),经营餐馆不善还欠了黑社会一屁股债。这就是克莱顿先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处事鸡贼但好像现实状态不太妙。

这是一个不算坏的开头,在题材类似的电影《永不妥协》中,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中年妇女也同样有一个糟糕的开始,离婚要养育孩子却没有工作,还遭遇了车祸,人生的糟糕也莫过于此,罗伯茨扮演的埃琳·布罗克维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Loser)。

但随着影片的进行,剧作要求影片的主人公必然不能再延续开始表现出来的表象,现实中一以贯之的人物当然很多,但在电影剧作上作为主人公就显得不合适,因为这样就会单调乏味。而让人物表现出与表象不同的本质或者深度,不能仅仅凭借语言,需要的是行动,尤其是在重大压力面前的两难选择。

迈克尔克莱顿先生面临的最大两难选择是一面是自己的伙伴被杀害,自己掌握证据,另一面是事务所合伙人身份和解决债务的8万美金。克莱顿先生的选择显得相当现实与合理,后者的诱惑力显然更大,也更符合他的鸡贼本性。这是影片开始表象的延续,克莱顿解决了生活困境,依然过着他的鸡贼人生。后面克莱顿先生也曾经选择奋起反击,不过那是在差点被暗杀之后,此后反击决定的做出根本就说不上压力之下,也不存在两难的选择:要么甘愿被灭,要么揭露事实真相求生。因此,克莱顿先生的人生最终是鸡贼的铁板一块,不肯有着丝毫的转变。这个人物的塑造不能不说是失败的。

同样在电影《永不妥协》中,埃琳·布罗克维奇意外发现了社区重大污染事件,一面是她维持生计的工作要求她不能揭露事件,另一面是污染受害者的悲惨人生,在这个压力之下,埃琳·布罗克维奇最终选择了站在后者一边。她的选择让她摆脱了失败者的表象,她善良坚毅等实质开始闪闪发光。观众也由是为之感动,这个人物不但令剧作丰富,而且她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本身的风采也让观众动容。

我想说的是,观众看电影并不一定会以道德标杆去要求电影主角,他必然拥有人类的普遍美德才能够当上主人公,更多的时候观众看的是故事。而故事要曲折动人,主人公就必须在戏剧(故事)长度内表现出变化,玩世不恭的要找到值得信赖的爱情或者真理,刚正不阿的在某些事情上学会了通融,未经世事的要长大成人,道貌岸然的最终要身败名裂。《天才雷普利》之所以吸引人,就是最初一个没见过世面的穷小子,随着影片的进行,被揭示出是一个心思缜密、残忍冷血的杀手,这个巨大的形象转变让观众吃惊不已,并在走出剧院后久久不能忘怀这个形象。

事实上,本片的编剧兼导演托尼吉尔罗伊曾塑造过很多成功的人物形象:比如《魔鬼代言人》中基努里维斯扮演的罗麦斯,再比如《谍影重重》系列里面的詹姆斯波恩,这些形象之所以成功,正是吉尔罗伊让他们开始的表象和内在本质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最终让这些人物身上的弧光闪现,让我们透过表面逐渐认识了人物的内心,从而爱上这些并不完美的人物。

而这次《迈克尔克莱顿》这个人物,也许真实,但做为银幕形象却绝不可爱,不仅人物缺乏闪光点,而且人物深度和兰博在续集中的表现一样单薄。影片最后给克莱顿出租车司机50元钱,让他随便开时,本来这一场景承担的是前面饱受压抑后的释放过程,有通也有快,但由于人物内核的缺失,导致了这次更像是装腔作势。

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layton(2007)

又名:敌对同谋 / 全面反击 / 迈克尔·克雷顿 / 英雄不问出处

上映日期:2007-10-12片长:119分钟

主演:乔治·克鲁尼 汤姆·威尔金森 蒂尔达·斯文顿 西德尼·波拉克 

导演:托尼·吉尔罗伊 编剧:Tony Gilroy

迈克尔·克莱顿的影评

sila
sila • 没看完
Histone
Histone • 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