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来得及写体会就看到铺天盖地的差评,又一次和主流观感产生分歧。纵观差评发言,大概一是逻辑漏洞,二是色调失真,三是空间局限,四是反转刻意。个人感觉有些击中痛点,有的则失之偏颇。本片与流浪2的瑕疵有类似,一是将近3小时的片长承载了过于庞大的信息,观众注意力稍一分散,错过的细节将影响对后续人物行为的预判和情节反转的领会,对剧情的理解容易陷入被动,只留下不断反转的印象。其中最值得吐槽的是秦桧替身的出现,前文完全没有铺垫,确实有为反转而反转的刻意感。其次是故事存在割裂感,去掉秦桧背诵满江红这场戏,前面的故事跟伸张民族大义、为岳飞平反几乎无关,替换到任何战争年代都能成立。编剧曾在访谈中提到,故事的创作始于张艺谋对秦桧公开背诵满江红这一戏剧性场面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再构建其他情节。有理由怀疑编剧是将一个写好的谍战故事和老谋子设想的场面拼接在一起,因此推进到高潮场面就有强行煽情和拔高主题的感觉;而且主角一伙前赴后继牺牲性命,在拿到扳倒秦桧的铁证时却轻易放弃,只要求秦公开岳飞遗言,如此有违人之常情的逻辑也只有拼接故事的创作手法才能解释了。
但虽有不少遗憾,本片仍然相当精彩。主配角全影帝+戏精的阵容让每一秒充满看点,难得连流量小生的表演也贴切到位,让人刮目。层层反转的剧情在故事前半段确实制造轮番惊喜,虽然不同于以揭示复杂作案手法为卖点的推理剧,此作烧脑感来自于狼人杀式的不断揭露真面目,使观众对角色的认知被不断推翻、重组。但本片最大亮点在于在角色在不断反转的同时,也在群戏中碰撞出各种意象不到的火花。一个角色就是一个变量,多个变量互相作用下使故事整体走势产生种种意外,如歌女吃信一场戏转折得相当漂亮,完全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而剧情又在各种意料之外仍朝既定目标推进,虽有一些强行自洽色彩,但也算瑕不掩瑜。此外备受诟病的叙事空间之局促,反倒体现了三一律的严谨,使戏剧冲突高度集中。而每一次过场戏更教人击节叫好,统一采用人物走动的画面并配以独特的戏剧唱腔,完成了戏与戏、空间与空间的连接,形成明显的结构感。还有几乎贯彻始终的灰冷色调,算是本片为数不多的张艺谋特色,试想如果还原成真实的夜幕色调,先不说画面上能否有效传递视觉细节,就观众席上恐怕早已鼾声如雷。
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果然还是秦桧声情并茂背诵满江红一场戏,那一刻的人物孤光让我非常政治不正确地对这个反面角色产生了相当微妙的理解。无论在历史话语还是传统戏文中,秦桧是毫无争议的大白脸,但大奸大恶之人,真实生活中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言行呢,尤其是所作所为已遭公众否定时,其坚持行恶的理由仅仅是出于一己之私利吗。故事开头秦桧对世人恶评不屑的同时,表现出一丝忍辱负重,认为自己势单力薄地顶住情绪化的群氓,不惜背上卖国名义实际上是为国家争取休养生息的机会,从人性角度出发这种理解倒相当符合真实心理。而到背诵满江红一幕,其既压抑又难掩激动的神情(这里不得不对雷佳音的演绎表示赞叹),让人不禁脑补其复杂难言的内心世界:假如他的卖国议和果真是忍辱负重,那么杀害岳飞前他是否也怀疑过行为的合理性;而看到岳飞绝笔时,其内心是否也受触动而摇摆不已;在岳飞死后,是否也对所行之事而倍感无奈和煎熬。如果一个人物形象达到如此耐人寻味的深度自然将产生极大魅力。但历史不容篡改,民族情感不可冒犯,思想价值不得误导,何况电影也要过审,于是替身情节便安排上了(对这个情节有点失望,但于情于理都必须如此)。
总的来说此作呈现浓厚的戏剧感,结构上严格遵循三一律,冲突强戏味足,前半段轻松引人入戏,但戏剧性上却过度追求烧脑和反转,几乎全片都在信息轰炸,以致观影疲惫的后半段难以跟上剧情节奏,屡屡反转难以带动观影情绪。每部作品都不免有优缺点,正如每个人也自有长短处。一部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作为观众如果因为自身感受维度的有限,仅仅看到某一方面的不足,便放大到对整体的评判,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自然是对作品的极大不公。这种声音若无序扩散将进一步加剧简单粗暴的舆论风气,大众文艺素质的提高就更加道阻且长了。还是那句老话,世上不缺乏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