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也是很有意思的一部春节档电影,顺手把影评也写了。春节档几个电影风格、主题差异很大,都很值得写一写影评。
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是严肃的事件化为小品化的场景,中间行走在小巷中的特别的音乐鼓点,很像衔接各个小品场景的转场。
整个故事讲下来是逻辑自洽的,计划总结而来就是针对秦桧的“疑”设下的人心局,而计划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孙均。
秦桧的“疑”贯穿全局,众人皆知他疑心慎重,上楼的设定,上楼繁复的流程,隔着帘子的对话,替身假人的存在……这也是秦桧可以在无数次刺杀中活着的重要原因
计划赶不上变化,算计人心的赌局亦然,这场计划的恢宏落幕是一个“巧合”,但这个“巧合”中的穿插的“必然”,在何总管的匕首机关上具象化,是这个电影最厉害和有意思的地方。
关于岳飞有遗言的传播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很多人觉得张大寻求岳飞的遗言有可能并不是满江红,也许只是岳飞临死前的“随感”。但事实上传播出来的是《满江红》这样的作品是必然。如果不是《满江红》替身不会被感召,埋下“义“的种子,暂时从多年走狗的身份中走出,瞒下了《满江红》的存在,让岳飞有遗言的言论得以传播,然后被张大得知。
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让孙均成为秦桧身边最信任的人,从而可以实行对秦桧的逼供计划。设计的人针对的是秦桧的“疑“和“贪生怕死”。用一堆人命来打消秦桧的“疑”,并用何总管与武副总管的死,来给孙均铺平了成为秦桧身边一把手的路。
这是一个巨大的赌局,赌的是孙均在多年前归家时候,被骂作走狗时候雪夜里静坐时候的心。张大赌对了,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同样赌到了秦桧的替身,在看到岳飞在牢房里写下《满江红》时候尚未泯灭的良心。
计划出现了许多变数,但是依然成功进行下去了,所依靠的便是这种种偶然中的必然。正如何总管的匕首一样,有些“必然”是逃不过的。张大一行人的目的是杀死何总管(或者让秦桧对何起疑心),马夫没能杀死何总管,但是他留下了信(这是杀不死何总管的备用方案,秦桧留不下看到信的人),这是必然。信被孙均取走,最后进入了舞女的肚子,何深知秦桧的“疑”,选择与舞女交易,最终还是死去,这是偶然下的必然。无论是被杀死还是被秦桧疑虑,这都是何逃不过的必然。
替身背下《满江红》全军传唱,也是一种偶然下的“必然”。整个电影中,孙均和秦桧的替身心态很相似,孙均在被骂作走狗后,仍然选择继续去当一个“走狗”;替身在看到满江红后,默默背下,掩藏了诗的存在,却仍然选择继续给秦桧当替身卖命。张大的局,入局人不只有孙均一个,还有秦桧的替身,人民心中尚未磨灭的“忠义”,成就了这种必然。
秦桧是注重名声的,他把自己比喻为有着漆黑羽毛的鸽子,于是他同样珍惜自己的羽毛,把一切知道真相的人都通通扑杀。但他灭不尽星星之火,于是一个身后有着“精忠报国”的岳家军之人出现了,于是孙均自愿入局了,于是替身背出了徘徊在他脑子里很久很久的《满江红》。
文学的美妙便是这样曲折的相似和命运般的作弄,秦桧的“疑”让他选择了让替身去风波亭,选择了让孙均去里应外合,这份“疑”让他在多次刺杀里保全了生命,却也在在这个电影里,最终造就了《满江红》的传唱。
这部剧说到底,是秦桧之“疑”与岳家军,或者是众人内心之“忠”的对抗。是一部人性电影,是对混乱时期,大污染年代,从众心理下个体心理的探讨。孙均和替身的选择,是个体的觉醒,就连何总管,都在放过小女孩的时候,透露了一丝丝人性。
当全军复诵《满江红》的时候,那些“义”,又埋入了多少士兵的心中,也许这更是一场,在混乱时局人人都似乎泯灭人性的时候,以生命为燃料,对人们内心“义”的点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