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上高中的表妹谈起冬奥会开幕式
她说当听到冬奥会开幕式是张艺谋做总导演
全班都欢呼沸腾
老谋子08年的极限操作,让全世界都开了一回眼界
果然,老谋子在东奥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对中国文化的极致表达,
再次印证了那个神话——这种大场面,还得是他。
记得在张艺谋的《英雄》上映之后,有记者采访他,
是否觉得电影过于注重形式的表现,而忽略了内容
老谋子不置可否
其实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电影在当今的电影中比比皆是
这几乎成了中国电影的通病所在
中国电影太过忽略单个人(主角)的塑造,
即是通过一个小人物在一个故事中的奋斗,成长,来讲一个故事,一个主题。
而中国电影往往主角太多,抢占太多镜头,导致故事变得混乱。
120分钟的时长,有时候只能够我们讲清楚一个人(比如蜘蛛侠,阿甘正传),或者类似于一个人的一群人(一个开车加抢劫的故事速度与激情)。
可以举例子,《蜘蛛侠》就是只讲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英雄的故事。
无论是主角的漂亮女友,还是中途出现的启发蜘蛛侠侠之大者,承担责任的老爷爷
似乎都只是在电影中短暂出现,然后就消失不见
《肖生克的救赎》就只讲肖生克一个人,即便中间出现了瑞德、老布,都只是匆匆带过。
极具个人性的表达风格,其他人甚至连名字都没出现过。
不喧宾夺主,只占据小篇幅。
《泰坦尼克号》、《末代皇帝》也是一样,讲的人少,镜头大都围着主角晃。
单个人的塑造有几个好处:观众代入感强,故事完整不散乱,表现小人物个人的奋斗、成长、成功,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而故事散乱就会导致电影故事讲不好,比如《猫妖传》,空海,白居易,李白,李隆基,杨玉环,两个少年。
人物众多,不知哪个是主角,没有突出主角的成长故事。
显得混乱。
也许有人说,中国的观众就只会看烂片,稍微有点深度,就要票房扑街,认为观众水平就太差,懂不起艺术。
我想说,当前,观众的水平在提高,年轻的观众们已经成长起来。
我们二三十年前就有人看得懂《阿甘正传》、《霸王别姬》、《肖生克》。
今天的人同样看得懂有点深度的电影。
1942若拿到今天来,那绝对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只是许多年前的观众们并不熟悉这种表达。
人们还沉浸在美国大片那种快餐式的表达,并且觉得很新鲜。
正如第一次吃肯德基的小孩。
中国的观众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了观影水平,
我们也在呼唤一些深刻的,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电影,
但前提是必须是水准。
而不是单纯的水。而没有准。
它若能唤起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共鸣,足够接地气,有中国特色,表达中国人的优秀价值观和精神。
正如《阿甘正传》中的美国人的坚定不屈,
《肖生克》的隐忍智慧,向往自由
《闻香识女人》中的坚守基本道德准则,不屈服权威。
《满江红》中为了一首词而慷慨赴死的中国大义。
也许导演们也有自己的全盘考虑,出于商业或者艺术上的追求。
但不可否认,这种境况,客观上却是造成了中国电影的丰富多彩,不被类型化所圈定。
由此产生了类型丰富的片子,质量虽然一言难尽,但好在足够丰富。
编辑: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