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选了《无名》,为了我的男神梁先生;大年初五迎完财神选了《满江红》。文中会有剧透,没看的朋友慎入,迟点二刷后再评论《无名》。
画面:
遥想当年第一堂电影赏析课时,老师便与我们说,同学们,奥斯卡评奖评的是什么,是画面。曾经有段时间,国师把画面和摄影技巧用的极致,每一帧的绝美常让我忘记了故事,但美这种东西是有层次的,在个人修养处在不同阶段时,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感受,如今年纪渐长,反而更喜欢一些返璞归真的美,一种实际的美。不管是光线也好,色彩也好,如果剥离了背后的情感、故事、表达意图,那么就会沦为炫技的浮夸,我们之所以会在某刻被打动,会有“感同身受”的一刹那,是因为我们以为那一刻我们理解了创作者的意图,似乎读懂了那个故事。
《满江红》的画面我投票给瑶琴与何立并排而死那一刻,所谓红的壮烈,血的凄美,贪生的恐惧,舍身的震撼。什么人会同年同月同日双双赴死?义结金兰的兄弟,两情相悦的情侣,致死纠缠的仇敌。可他们是吗?是,也不是。瑶琴的生命本与何立毫无瓜葛,物理距离相隔千山万水,生命轨迹本该毫无交集,可为什么要拼了命也要斩杀一个本不相干的人?一个“义”字。遇见张大之前的瑶琴本是无名草,芸芸众生中可以活的凄凉,也可以活的“富贵”,若不是张大给的赎身,她不知道什么是“自由”的滋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瑶琴为了答谢她的“自由”,付出了她能付出的所有。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即便我是你的软肋,但我也要为你而战。
剧情:
感谢编剧陈宇、张艺谋。剧情这一票我投给两个情节,第一个情节我没料到孙均杀张大。不同于当年的《影》,那会儿电影里的反转我个个都猜到,以至于几年后对剧情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一个关晓彤在雨里挣扎的画面。本以为铺垫了那么久的张大会活到最后,毕竟许许多多作品都会留点特别的机会给侠肝义胆的主角,事后再想张大必须死,必须死的令他自己震惊,必须死的不甘心,诚如我们的人生,许多人致死那一刻都不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虽然我不知道我赢了,但是我赢了。
第二个情节是秦桧的替身之死,值得玩味。看完电影后,我有重新把岳飞、秦桧的生平简历翻了一遍。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感谢岳将军,绍兴十年,收复我洛阳,救民于水火;秦桧,字会之,江苏南京人,今日才知道,千古第一奸臣是当年的状元,这个状元谁点的?反正都是赵家人干的,秦桧死后,拨乱反正的宋宁宗肯定不会说是自己祖辈不靠谱,那就塑造一个千古第一奸臣的形象吧,你们只要不揪着我赵家人的短处就好。替身想死,是因为真的不想这么“荣华富贵”的苟活着了,正主不想死,孙均也不让正主死,毕竟,活着比死难多了。生时殚精竭虑,死后不光自己世世代代被唾弃,子孙后代也永无翻身时,秦桧没想过么?肯定想过,大概是心存着自己还有能力改史官的笔吧。可是史官的笔是谁在控制呢?大家都是成年人,自己去想吧。
演员:
感谢沈腾贡献了这样悲喜剧里的笑点,一本正经的让你笑笑哭哭,哭哭笑笑。最喜欢的一场戏,瑶琴,杀,杀,杀。我盼着你能杀了他,能活命;但如果真的不能活命,那也要带走他,但凡有一点机会。那一个“杀”字,喊出所有观众的心声,我恨不得我也能帮忙去推那一刀。
感谢雷佳音,那一首慷慨激昂的《满江红》,那似癫狂,似悲愤,似热情的豪诵,让我确实没想出后续的剧情走向,我都误以为那一个奸臣突然有了心。有的时候吧,提线木偶比后面的操控者更懂人性和有感情。倘若秦桧本人能如他的替子一般,经历了很多“危险时刻”,他是不是会“变心”,那或许史官的笔真的有机会改。
配乐:
电影是工业产品还是艺术产品?不深度讨论这个问题,反正当年我老师坚持教我们电影是工业产品。人有五感,电影可以满足我们的视听享受,一部电影如果没有好的配乐加持,那便是个半成品。感谢国师,感谢河南洛阳豫剧院首席板胡琴师李洪超、洛阳斑马森林,戏曲与摇滚的混搭,让我听见了乡音。少年时第一次背诵《满江红》,那时国家早已推行普通话。如今再读满江红,还请家乡父老相亲用乡音朗诵。1127年,宋徽宗之子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是为宋高宗,后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当时官话,为河南豫音,感谢尊重历史与文化,感谢对细节的在意。试试用豫音读下《满江红》呗,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觉。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