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我在去年就已经下载了,由于电脑里库存太多,至今也没看过。不过到了这个星期,我意外得知了苏菲玛索要来上海参加该片放映及影迷见面会时,便立即赶去了大光明电影院,买到了优惠票。

还没看之前,就听一些网友,还有身边的朋友说看不懂此片,反正外界评论不太好。但作为一名惊悚悬疑片的爱好者,该片正和我口味。而且在影片中能看到两位我喜爱的大美女,真是兴奋。

终于看到了真人苏菲,她一出场,我们就全场涌上,都到了台下,举起长枪短炮。苏菲的头发剪短了一些,一身黑色。苏菲的魅力无穷。跟随她一起来的那位法国女翻译一口地道的中文,肯定在中国混了好多年。

接着还是切入正题,分析一下这部电影。

首先这部电影一点儿也不沉闷,前半段不断变来变去的场景,人物让我很疑惑,但导演在一些细节处不断地埋下伏笔,也在提醒我们细心的观众注意它们。

为何开头苏菲饰演的女作家后来不认识自己的丈夫了?自己的相貌也变了?不认识她的母亲了?不断游离在故事中的卷发小女孩又是谁?还有这个结局怎么有两个女人在一起出现了?

总之,这是一般观众都会困惑的问题。而我通过注意片中的小细节,还有后半段人物的对白,IRIS侦探终于分析调查出了实情。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视野叙事手法展开的电影,而我们观众一般习惯的观片视野是第三人称的。所以这里面所看到的一切画面都不是客观的,而是女主角的主观视野。因此会有很多不可能看到的画面人物出现在眼前。我必须说清一个事实,这女主角绝不是大家想象的精神病患者。影片中那张三人意大利合影照是一个突破点。

下来我来还原整个故事。

故事要追溯到十几年前,一个非常富裕的法国三口之家去了意大利旅游,他们去了当地一家餐馆吃饭,结识了女店主,女店主的小餐馆经营地还不错,但算不上富裕。那个法国家庭有个十多岁的女儿,有着一头金发。意大利女店主也有一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长着一头乌黑的卷发,年龄与那法国女孩相仿。她俩时常在一起玩耍,结下了很深的友谊。有一次意大利卷发女孩和哥哥坐上了法国家庭的汽车外出游玩,那个法国爸爸是个酒鬼,一边开车一边喝烈酒,车子开得摇摇晃晃,结果拐弯处遇到了一辆快速驶来的卡车,法国家庭的小汽车避让不及,重重地撞上了那辆卡车,结果法国爸爸当场身亡,(法国妈妈和意大利哥哥受了伤)坐在后排的两个女孩被撞地奄奄一息,被立即送到医院抢救,结果被医生告知很不幸的消息:意大利女孩的身体完全被撞毁了,几乎四分五裂,但她的脑子没有受到猛烈碰撞,脑子还存活着,而那个法国女孩的头部受到猛烈撞击,已经脑死亡,但她的身体没有被严重地撞坏,面对这种情况,唯一的解救方法就是把一个存活的脑子移植到另一个较为完整的身体上,因此医生便把意大利女孩的脑子移植到了法国女孩的身上。这个混合为一体的女孩终于存活了下来。但由于猛烈地碰撞,意大利女孩的脑子记不清以前发生过的事了。她有着法国女孩的身体,出于对孩子好,当然这个孩子得给法国母亲抚养,而且法国家庭非常有钱。

若干年以后,这个混合体女孩成了作家,有了自己的家庭与孩子。她开始写一部小说,但内容居然是类似于回忆录一样的自传体小说,自然得到了知情人母亲的强烈反对。正是由于写这部小说,混合体女孩的记忆之门开始慢慢被打开,出现了幻觉,一个卷发小女孩出现在她身边,女作家走到马路上,目睹了小女孩的车祸,这个小女孩正是她自己(意大利卷发女孩)。而法国人的外表只是一个空壳子。这个卷发女孩的浮现,正引出了女作家的自我意识。那个意大利脑子开始抗争。从这时起,她视野中的一切人物,物品几乎都出现了异常。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女作家身上有多处疤痕,这就是儿时车祸造成的。毕竟以前脑子受过重创,又加上写回忆录一样的小说,脑子开始不听使唤,看到了奇怪的场景,她的家具怎么动过位置了?其实没有变动过。是因为这个原本的意大利脑子开始苏醒了,它的记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

女作家有意不让她母亲看她正在进展中的小说,也表明了她的书中揭露了一些很隐秘的情节。可能是她那个意大利脑子中产生的故事。

她看到的黑发丈夫其实是她的意大利哥哥,而后面出现的一个(略微)金发的男子才是她真实生活中的丈夫。现实世界中,意大利女孩只活了十几岁就(身体)死了,因此后来莫妮卡贝鲁奇扮演的那个角色是意大利女孩长大以后的面目(其实完全不可能了)。意大利脑子幻想着自己长成了一个意大利美女。

还有一个片段,墙上挂着金发女孩儿时写作的照片,她得过大奖。那个是法国女孩特有的才华,而这个混合女孩是后天被培养成写作能手的,为了完成法国母亲的夙愿。其中她母亲对混合体女儿说过一句:或许你根本不适合写作。暗示了这个事实。

女作家的家真实的环境布置是现代派风格的,但她的意大利家的装饰环境就充满古旧之风,因此本片中女主角老是把这两个家混为一坛。

总之有很多细节暗示了潜剧情。有一个片段,女作家坐在餐厅中,拿出镜子,照着自己,使劲地摸自己的脸,又捏来捏去,暗示她开始怀疑这是否是自己的真实外貌。

法国女作家去了意大利追忆自己的过往,她找到了一个熟悉的餐馆。她居然能用流利的意大利语和店员交流。她居然能听到童年玩耍时的声音,记起了童年时这个餐馆的摆设,因此她看到了墙上挂满了老照片,去问店里那老头时,却看到的是一面镜子(这是现在的摆设),这个老头就是她的意大利生父。

还有后面一段,女作家凭着记忆回到了意大利的老家(在剧情中表现为意大利女孩引导她回了旧居),和一群意大利老乡跳起了当地的特色舞蹈,就暗示了她从小就会跳这个舞蹈,是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

后来她走上楼,但身体开始变形,事实就是她的意大利身体已经毁了,不可能再有了。而她坐到镜子前,又恢复了儿时的样貌,那也是脑中的虚幻。她的家长在争吵:玛利亚已经死了,不能告诉她。总之这个对白也暗示了当年发生的事故,家长很难接受,很难说出实情。

女作家的意大利母亲终于正视了她,说:你长得像你爸爸。这句话也解释了这个原本的意大利女孩和亲生母亲的发色不一致。意大利妈妈是一头金发,女儿像爸爸,长着偏黑的发色,巧合的是法国养母也是黑发。

那张三人合影照上其实中间的黑发女子是法国养母,左边的金发女子是女作家的亲生妈妈(而非所谓的游客)。而法国妈妈看到照片时,完全撒了谎。

成为了混合体小女孩之后,那女孩内心是抗拒法国母亲的,心还是向往着意大利老家。

后来在回去的火车上女作家脱下儿时的衣物,穿起现在的衣服,表明女作家完全回忆起了过去发生的事,知道了自己原本是意大利人(脑子),但有着法国身子,她坦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毕竟外表是个空壳子。内心才是实在的。

当女作家回家以后,她看到自己家里已经有了这个意大利女人,其实是她的遐想,表明这个家庭生活是属于意大利女孩的。法国女人的长相只是空壳子。

最后女作家终于释怀了,欣然接受这个拥有混合体的自己。完全正视生命,正视世界了,她等于活了双倍的人生,现在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她开始静下心平静地写作。

导演刻意用了这种怪异奇特的画面手法,的确搞得大量观众晕头转向。如果按照一般的顺序,第三人称手法来讲这故事,又显得平淡、商业化了。

本片的新奇特手法使得我为本片多打了一颗星。

附加题外话:坐在我旁边的观众太可耻了,自己不要看,说看不懂,老是和他同伴在讲话,尤其到了最关键的后半段,还说了5元钱票子他也要考虑一下、莫非他冲着美女来的,真搞不懂,他还带了十多岁的儿子一起来看,他爸爸也来看了,全家出动“个闹忙”。典型的中国恶俗观众。

散场时,观众普遍说看不懂,因为我们看的大量影片都如同快餐文化,不需要细细慢咽,而是大快朵颐地习惯了,被动地去接受一些东西,而不会主观地思考。

不要回头Ne te retourne pas(2009)

又名:不可追忆 / 双面惊魂 / 不回头 / Don't Look Back

上映日期:2010-03-06(中国大陆) / 2009-05-16(戛纳电影节) / 2009-06-03(法国)片长:111分钟

主演:苏菲·玛索 莫妮卡·贝鲁奇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蒂埃里· 

导演:玛丽娜·德·范 编剧:Jacques Akchoti/Marina de Van

不要回头的影评

Dawn
Dawn • 很烧脑
花猪
花猪 • OK
Sissi
Sis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