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二刷很容易就能看懂《盗梦空间》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才华和奇特的想象力就不提及了,这是有目共睹的。想说的一点就是,影片极其容易地代入影迷关于“梦”的一系列感受和思考,也是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第三艺术时代的延伸和致敬。这一点在诺兰之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也是作为诺兰的恩师也创造了一部有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史经典《惊魂记》,里面关于双重人格和俄狄浦斯情结的现象同样来自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和《盗梦空间》一样,两代电影大师将这些虚无缥缈的学术研究伴随着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带来视觉更是心理上的一次盛宴。当然我想诺兰的灵感有一部分也是来自导师希区柯克那里。
而两部经典是如何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呢?前段时间也是在二刷《惊魂记》之后直接吸引我读了一本《弗洛伊德自传》,在对他的精神分析有一定了解后,回过来再思考这两部电影着实让我明白很多,也更加着迷。前作《惊魂记》里面的精神病患者诺曼就患有典型的俄狄浦斯清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恋母情结”,这个理论最早就由弗洛伊德提出,他的理论都由婴儿的最初冲动出发,并非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完全没有自我生存能力的生命体,生存的本能引发了婴儿对母亲的依赖和爱的全部霸占,在婴儿最初的冲动里母亲就是他的全部,而随着他慢慢的成长发现母亲并不属于他一个人,而这里最大的冲突对象就是父亲,因而婴儿的成长便伴随着与父亲的对抗和妥协之中,这个最初冲动虽然是强大的也是容易改变的。诺曼就是在这种对抗和妥协中失去了自我,在愤怒和早已扭曲的心理冲动下杀死母亲却又将母亲的尸骨藏在地下室里,自己扮演者母亲,同时作为儿子的他有对母亲百依百顺,加之强大的内疚感带来的心理负担,这个时候俄狄浦斯情结和双重人格就同时出现在了可怜的诺曼身上。希区柯克作为悬念大师的几部经典电影里面必不可少的元素便是心理学的一些套用。这些生僻的知识却在生活中又十分常见,希区柯克带起的心理惊悚电影大潮正是利用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住影迷,因为观众在观影后不可思议的同时稍微结合一下自己的心理常识会发现,确实是这么回事儿,于是心里不仅更加信服,心理上也会在纠结之后带来畅快感。
而在《盗梦空间》里,涉及的是弗洛伊德后期的理论——关于梦的研究。都知道梦是在睡觉的时候产生的,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潜意识由两股力量控制,一个是抑制力,一个是推动力(可能翻译上有所不同),在大脑处于休眠状态的时候抑制力占主导地位,因为心理上暗示大脑应该休息,而当推动力占主导地位时,大脑便处于矛盾的状态,潜意识便活跃起来,大脑运转速度也明显加快(这也是《盗梦空间》里为什么上一层梦境的时间比下一层梦境的时间过得快的原因,因为梦越深潜意识越活越,大脑能处理的信息也越多)在两个力量的博弈之下便产生了“梦”这一活动。更有意思的是我自己真的体验过“梦中梦”的感受,在梦里梦到不好的事物竟可以疯狂暗示自己这是梦,快醒过来,可是并没有真的醒过来,只是由噩梦变成了美梦,或停止了噩梦。试想一下就如影片里说的那样,梦里的世界由自己的潜意识创造,如果潜意识越强大梦境越真实,梦境越深时间过得越慢,我们不记得自己的出生,就像不记得梦境从何开始一样,死亡的时刻意识也是逐渐模糊,就像不记得梦境从何结束一样,那么我们潜意识彻底消失的时候会不会惊醒。真是极有意思的猜测,就像影片里梅尔和柯布一样,到底谁在现实里,谁才是真的大梦了一场。如果结局变成梅尔确实在现实里,柯布至始至终都在被自己的梦境所支配着,那我估计观众真的得崩溃了,彻底怀疑自己的观影智商……
希区柯克每一帧的画面都是精心安排设计的,这才是电影真正地“造梦”。诺兰强大的故事逻辑和深邃的理论支撑,只能说观众看不懂都不敢怪导演,只能怪自己。这一点在诺兰另一部神作《星际穿越》里我也是体会颇深,也是被逼成二刷才懂的观众。不多说了,大师就是大师,致敬!
又名:潜行凶间(港) / 全面启动(台) / 奠基 / 心灵犯案 / 记忆迷阵 / 记忆魔方
上映日期:2010-09-01(中国大陆) / 2020-08-28(中国大陆重映) / 2010-07-16(美国)片长:148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艾利奥特·佩吉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