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Inception)上映于2010年9月,那时我刚上高三。当时,英语老师要求我们订阅了一种报纸,报纸头版、四版有些用英文写的新闻和散文,而二、三版则是晚自习考试可用的模拟卷。我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就是在其中某期报纸的头版。看着电影海报中六个主要人物参差而落寞地站在城市的街道上,再读读剧情简介,不由得心生向往。同桌刚好看过这部电影,于是极力鼓动我看。我回答说:“好的,改天吧。”这一改,就改到了第二年8月。这时,高考已经结束了。
第一次看《盗梦空间》,最关心的事情是最后陀螺到底停没停。把电影的最后一段重复播放了十几遍后,我终于说服自己:陀螺在最后已经失去了平衡,很快就会停下来的。得出结论后,顿感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心情无比轻松。
再次看《盗梦空间》是几年之后了。那时候的我特喜欢阴谋论。“每件事背后都有一个阴谋,如果没有就创造一个”。因此我就依葫芦画瓢,像模像样地分析了斋藤背后的势力,以及美国的司法是如何被日本的跨国公司所轻松操控的:毕竟斋藤一个电话,柯布就洗脱了杀人犯的嫌隙,这背后该有多么黑暗的和不为人知的交易啊。而且,柯布从事的职业,“严格来说,并不合法”。而这种职业,竟然还形成了产业链,从业人员还有非常专业、细致的分工。这背后,是什么势力在支持呢?于是,我洋洋得意地把这些所谓的“发现”写在了日记里,并觉得自己真是太成熟了,连这都能看透。
这次看《盗梦空间》,我却有些不一样的感觉。我感觉到,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致敬“造梦者”的。或者说,是致敬电影创造者,甚至电影本身的。
电影和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电影院看电影和做梦,往往给我们以同样的感受;电影和梦一样,都能创造现实中很难发生甚至不可能发生的奇迹;梦会醒,电影会散场;人会沉迷于美梦中不愿醒来,也会为好电影如痴如醉,慷慨掷下金钱和时间……正因为此,拍电影往往被形容为“织梦”、“造梦”,甚至美国有家电影公司名字就无比直白地叫“梦工厂”。
而在《盗梦空间》中,这种隐喻被发挥得更加具体了:
盗梦者“创造梦的世界,然后把主体带进梦里”——电影制造者拍摄电影,然后把观众带到电影院。
“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感觉都很真实,只是在醒来的时候才发现事情的奇怪”——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思路跟着导演走,感觉一切合乎情理、真实可信。往往到了电影结束之后,才感觉到电影中的一些Bug.
“真实世界的五分钟,相当于梦里的一个小时”——而我们在电影院里只待了90分钟,电影里的人可能已经过完一生,历经生老病死,岁月沧桑。
柯布论证阿丽瑞德妮为什么要回来时说,“现实已经无法满足她了”——现实同样无法满足那些电影制造者们,他们因此制造了电影。
盗梦小组分工:队长,筑梦者,药剂师,伪装者,前哨,还有金主——电影制造者分工:导演,道具,制景,摄影,场务等,还有制片人……
多重梦境——还记得那些关于电影的电影吗?《雨果》、《电影往事》,还有去年那部《筑梦演艺圈》……电影中的电影,就像是梦中的梦。
……
最后就是,Inception——别以为电影不能植入意念。电影,如果足够优秀的话,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的。从前,人们是自己读过的书的总和。而现在,我们有多大程度是我们看过的电影的总和呢?
你,害怕被改变吗?
又名:潜行凶间(港) / 全面启动(台) / 奠基 / 心灵犯案 / 记忆迷阵 / 记忆魔方
上映日期:2010-09-01(中国大陆) / 2020-08-28(中国大陆重映) / 2010-07-16(美国)片长:148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艾利奥特·佩吉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