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3-11

盗梦空间:盗梦空间


叙事结构的交叉变异:

电影《盗梦空间》在“柯布完成齐藤的任务” 这个主系统和多个 “每一层梦境”这样的子系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叙事结构来构架。

在“柯布完成齐藤的任务”这个主系统的故事中,诺兰采取了传统的因果式线性结构。虽然作为科幻悬疑电影,影片在一开始并没有透露时间地点这样典型的表明因果的信息,却花费了近 15 分钟的时间去表现一次盗梦任务即 “盗取齐藤的信息”,而这场任务的失败却成为整部电影发展的一个诱因——齐藤反雇佣柯布。随着这次任务的展开,故事线条逐渐清晰,人物心理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描绘。主线追求情节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完整,并有相当激烈的外部冲突。比如天才造梦师阿德涅与柯布的相遇,学习如何造梦,和她得知柯布内心深处的情感秘密之后所遭受的心理冲击;盗梦团队的组建,各类人物的参与,都和整项任务密切相关,且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在子系统中,也就是“每一层梦境”的叙事结构上,诺兰采用了“回环式套层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是以多层叙事链为叙事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情节过程淡化,讲述方式突显。这种叙事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结构,即不以时间为发展线索,强调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以理性的思维去思考建构,从而理解影片意义。柯布展开的盗梦行动这个部分,一共四层梦境,每一层梦境都是以上一层梦境而展开,深入,最后通过外部的刺激而回到上一层梦境中。每一层梦境都是下一层梦境的驱动因素,为下一层梦境提供可能,次级梦境则是上一层梦境中任务得以成功的保证。这样的套层使得影片情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并使得影片节奏更加明快和紧凑。在最后一层梦境,也就是柯布和梅尔建造的荒芜中,柯布终于走出对亡妻的愧疚,找到在梦境中死亡的齐藤并成功的将其带回现实。同时,也意味着柯布这个角色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救赎,使得全片的感情线得以完整和升华。在笔者看来,影片中没有出口的楼梯和永远不会停止转动的陀螺,恰恰意指这种潜在的循环往复性。

《盗梦空间》中,梦境里的时间比现实中的时间慢很多,时间在这里产生了一种“缩放效应”。现实中的一小时,等于梦里的五分钟,而上层梦境的五分钟,又等于次层梦境的一周时间。在梦一层层深入的时候,时间在这个时候反而以一种相对的形式发挥作用。因此,在各层梦境同时发生深入的时候,交织式对照结构讲述了子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在首层梦境中汽车落水的几十秒钟与后层梦境时间上的畸变,以及影片开头柯布落水,而梦境被大水淹没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压力,都体现出这种对照结构的魅力。

复调”叙事手段的运用:

在细节的处理上,导演更多的运用到了“复调”的叙事手段。“复调”最初是一种音乐术语,后来被引用到文学领域。巴赫金用复调这一术语来开拓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即在一部完整的小说中存在的“多个声音”。后来这一术语更被广泛的应用到美学,电影学等多个领域。梦幻式复调结构具体表现为电影当中现实和梦境的对话和冲撞,以凸显人物的“心理时空”,深入刻画人物性格。电影中,意识与潜意识(梦境) 的冲撞也是复调的主要体现。现实中柯布深怀对亡妻梅尔的愧疚,亡妻的意向却不断的在梦境中出现,并且犀利激烈地责骂柯布, 不仅加深了柯布的愧疚,同时也延伸了他对梅尔延绵不绝的回忆。现实中柯布对儿女的热切思念,而梦境中却总是出现儿女定格的背影,可以说是柯布有意识地对自己潜意识压制的结果,却遭到潜意识的反攻,最后潜意识竟成为任务最大阻挠。在最后一层梦境中,柯布与梅尔重遇,柯布回归现实的意识最终胜利,意识与潜意识得以同化,两者由对立面达到统一。

《盗梦空间》突破了传统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多视角转换和多结构的糅合,打破了时间的固定性,扩大了时间的畸变和夸张的场面运动设计,对于导演本是一场挑战,而观众也在导演的巧妙叙事下,经历了两个半小时的奇妙之旅。影片的最后由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结尾,开放式的结局,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正因如此,也加强了观众对电影文本的自我构建和解读。


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

又名:潜行凶间(港) / 全面启动(台) / 奠基 / 心灵犯案 / 记忆迷阵 / 记忆魔方

上映日期:2010-09-01(中国大陆) / 2020-08-28(中国大陆重映) / 2010-07-16(美国)片长:148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艾利奥特·佩吉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盗梦空间的影评

刃
刃 • 挺好的
123
123 •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