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或许是在好莱坞资本的操控下为数不多能够保持一些作者性的导演了。这里的“作者性”体现在他擅长把玩电影中的时空。前有《记忆碎片》里记忆与时间的角力。后有《敦刻尔克》中“一周,一天,一小时”。《盗梦空间》介于这些作品之中反而可以算作是最有趣的一部了。
这里的有趣在于,如果将片中所有的一切看成是一场游戏,依旧是顺理成章的。抛开片中繁复的烧脑推理,一言以蔽之,柯布这次游戏的任务是回归家庭。他的游戏障碍除了“植梦对象”潜意识中的防卫人员、还有的一个关键性制造意外的中性角色:无法区分真实与虚拟的柯布的老婆。
在柯布组建升级打怪的团队中,除了筑梦师、前哨师、装扮师与药剂师这些必不可少的人物之外,被艾姆戏称为“观光客”柯布的金主:斋藤,他更像是游戏之外的幕后玩家一样。除了操纵主角,更是参与其中,影响影片的整体走向。
所以,一旦进入到影片中的叙事逻辑,观众便会迷恋和沉浸在柯布所提出的“三层梦境”,义无反顾地跟随主人公制定游戏的规则又不断的打破和重启。以至于电影结束后,观众所纠结的点依旧是柯布最后到底有没有回到现实、那个陀螺到底有没有停下。反而忽略的电影的本身那个平庸的价值观输出以及对于两性关系中,对女性的一丝矮化。
当然了,诺兰的想象力毕竟有限。毕竟他还在重复着那些具有开创意义的电影中一些经典的桥段。他更像是善于“为我所用”的电影工匠,譬如被观众所晶晶乐道的“前哨者”阿瑟在酒店走廊里那段失重的情节段落,总给人《2001太空漫游》的影像质感,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而他距离封神还有多远的路可以走呢?答案或许早已在观众心中。
2018/11/2傅东点评《盗梦空间》
1、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复杂的结构和电影本身难以面面俱到
相反的感觉:核心理念:现实
2、 引用别人注意“度”,一般观众的接受程度,导演作者本身的语言会比较合适
3、 工作环境——评论(段时间)
4、 评论家不一定要采用故事的逻辑,需要向外再考虑一层,采用一个外围的逻辑去观看,从结尾处出发,小片段所揭示出的意义,电影留下的疑问,不同的主题,结尾的具体落点去解决一个问题,不
主题——真理的固定,会把范围变得狭窄,整体——结尾处明显的段落,一个诡计——被欺骗——同谋者(观众与真实之间)
5、 特效/方法——好莱坞的商业片,理论性。抽象性的思考(真实与虚构-导演层面的思考)
6、 时间性,段落-对话
柯布-(女)名字在希腊神话中有“迷宫”的含义
对于时间的处理方式(说明书-指南)
《记忆碎片》中对时间的结构已经开始运用,次序完全相反,从结尾处发,专门讨论空间
与读者分享内容-处理方式,四种模式——专门处理某个段落
7、 复杂的评论:评论的开头的方法不是最合适的,开头,抽象/理论?
先提出内容,再理论阐释
女建筑师从观众的层面上——可以作为开头的设想
8、 开放性的作品-结尾,设计好场景补充这个空间;梦境之上(阿兰)
9、 题材/故事/详尽的地方而不是理论的东西,离读者近离电影近,理论基于电影的材料,基于电影本身
氛围/环境/风格(文本)-电影到底是怎么样的电影,喜欢的理由(不要轻易丢掉)
10、 三层梦境:每种梦境借鉴其他大片
(1) 黑社会/黑帮
(2) 科幻层次《黑客帝国》
(3) 邦德007
(4) 电梯-悲剧性(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情感机器-好莱坞)
导演利用场景中讽刺性,与大片保持距离-游戏(我们与观众的一个思考)
细节:法国音乐“我什么都不后悔,我必须忘记,应该完成任务……”,歌迪亚的小云雀(互文)
11、提出问题时要进行具体的描述
又名:潜行凶间(港) / 全面启动(台) / 奠基 / 心灵犯案 / 记忆迷阵 / 记忆魔方
上映日期:2010-09-01(中国大陆) / 2020-08-28(中国大陆重映) / 2010-07-16(美国)片长:148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艾利奥特·佩吉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