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史上第三”的《盗梦空间》。观影过程中还是比较惊喜的,看完后还是只能归于一般了。我觉得有好多人说好,其中难免有一些从众心理。科学嘛,说不懂就不够范儿了。但导演的梦与现实的区别更多只是一种时间差。梦中的人依然很理性,与现实中的人格表现没有区别。所谓“潜意识边缘”也只出来了一些伤痛回忆和压抑的恐惧。其实对梦的诠释是很偏颇的。在这点上失真了。所以只能归为一个以梦为噱头的科普娱乐片。
关于梦的形成,心理学上主要分为认知学派、生理心理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生理心理学派认为梦是夜间缺乏感知觉刺激的大脑的一种自发随机运转,为的是保持神经系统的某种兴奋性与活动水平。认知学派认为梦是一种自动的认知信息加工,处理意识状态下未完成或被中断的认知加工过程。精神分析学派主要是不为所谓科学体系所认可的弗洛伊德老爷的理论。认为梦的成分主要是在意识状态下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的释放与表达。个人认为弗老爷的观点更贴近我们每个人梦境的真实。当然,认知过程与生理学派也有一定合理性。我经常梦中继续一些在白天走神后落下的思考,并不属于潜意识的内容,仅仅是一种被中断的认知过程的自动发生。但梦境的核心成分还是潜意识欲望的祼奔。打个比方,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你想在梦里见到她,那么最好的方法是清醒的时候尽量阻止自己去想她。相信相思过的人也会跟我有一样的体会。如果白天“她”整天在你脑子里面晃悠,夜里自然也跟你一起消停了。当然,与失神思念又不断被现实弹回的纠结煎熬的白昼相思相比,夜晚梦境里的相遇通常比白天里的相思更有真实感和更大胆美妙,并且几乎没有挣扎与纠结。白日梦的味道也与此类似,就是YY了。还有就是弗洛伊德的观点其实不新鲜,我国早在唐朝时期,一只著名的动物——孙悟空就说过一句很人性很精神分析的话,“梦乃心所想”。注意,心与脑的区别。
梦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健康美好的。正常的梦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好处。但《盗梦空间》一片中,梦成了比现实更危险与残酷的地方。朋友说,“‘梦想’毕竟是不真实的,要不我们怎么总是听人说:‘别做梦了!’如果我们连梦都很现实一样了,那我们如何逃避现实啊!”,所以片中的人都只能拼命逃避梦境,好残酷。
关于梦的影片,黑泽明的《梦》更多是一种诡异回忆和美好愿望的混合。亚历桑德罗·阿曼巴的《变脸惊情》(Open your eyes),探讨了类似梦境与现实关系的意识与潜意识。我看过的电影中,关于梦这一主题的,目前为止还是最喜欢大卫·林奇,无论《双峰》、《蓝丝绒》和《穆赫兰道》,都让人在没有安全措施的前提下与感同身受的梦境忘情交欢,然后匪夷所思。
又名:潜行凶间(港) / 全面启动(台) / 奠基 / 心灵犯案 / 记忆迷阵 / 记忆魔方
上映日期:2010-09-01(中国大陆) / 2020-08-28(中国大陆重映) / 2010-07-16(美国)片长:148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艾利奥特·佩吉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