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变态杀人狂的惊悚片的随记。看完《月光光心慌慌2018》之后,站在驰往中大的地铁上,思绪飞转,用手机写下了下面的notes:
黑暗:杀戮发生在白天,也发生在晚上。但夜晚让观众看到的信息更少。恐惧存在在想象力之中,在恐惧也存在在consensus之中。所以,电影要引导观众的想象力往恐惧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披露得过多,甚至所有的信息都确定地和盘托出,那就好像破案了一样,迎来的是resolution,是解决,而不是suspense。恐惧在于悬而未决。
面具:面具的作用也是类似的。面貌是最人类最依赖的鉴别个体的方式,面貌在人物特征的描述中,占据着辨别/审美hierarchy的最高层。面具将身份的辨识延迟,将观众和真相阻隔。而一旦杀手带上面具,镜头便会给它特写,此刻,虚构的面具代替了杀手本真的身份。对于充满好奇心,一心想知道真相的观众来说,这特写本身也是一种挑衅——即使用双眼将面前的面具看得真真切切,你还是没有办法知晓面具背后藏着的脸。从这个角度来说,《惊声尖叫》把同类型的恐怖片的维度推进了一步——它不仅仅用面具,在视觉上遮掩凶手的面目,借此挑衅观众,而且用变声器,在听觉上迷惑观众。可怜的观众啊,即使电影从视觉听觉上透露了那么多的信息,即使你仿佛身临第一现场,眼睁睁体验着凶杀的发生,但你掌握的信息依然对于破案毫无帮助。面具和变声器既隔绝了观众,又保留了足够的舞台空间给凶手安排正面的戏份,这真是恐怖片的标配了。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Michael没有办法发声,实在是浪费了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恐怖维度。
蠢事:Halloween中的蠢事——人物离开安全地带,去走入未知,然后被杀害——让人感觉简直就是为了加快叙事节奏,让冲突早点发生而设计的。恐惧会不会因为人物的愚蠢而降低呢?我感觉是的。因为愚蠢而走入危险,其实是做了一个选择,选择更大概率地面对危险——这也就是说选择了一种更大可能性的确定性,选择了让危险更容易发生——而这种确定性,无疑降低了恐怖作品中的suspense。所以显而易见的愚蠢行为,可以视为编剧的无能为力/偷懒,对于恐惧的气氛塑造简直是自残。但从叙述节奏上来说,人物愚蠢的行为将直接导致冲突节奏的加快。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放映时间中,正因为有几个傻子的突兀愚蠢行为,观众才可以多看到更多的血腥刺激。
惊悚片、恐怖片、鬼片,还是去电影院:去电影院?惊悚片是首选!和大家一起紧张,让恐惧的心理互相传染,甚至一起尖叫,然后再会心一笑,这种特殊的观影体验只有恐怖片才能赋予了。在电影院看恐怖片:一种既让人忘我,去向虚拟世界,又让人意识到自己停留在现实世界的艺术体验。
(2018年10月27日观影于香港观塘APM)

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2018)

又名:月光光新慌慌(台) / 万圣节归来 / 万圣节11 / Halloween 3-D / Halloween Returns / Halloween III

上映日期:2018-09-08(多伦多电影节) / 2018-10-19(美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杰米·李·柯蒂斯 朱迪·格雷尔 安迪·马蒂切克 詹姆斯·裘德 

导演:大卫·戈登·格林 编剧:Jeff Fradley/丹尼·麦克布莱德 Danny McBride/大卫·戈登·格林 David Gordon Green/约翰·卡朋特 John Carpenter/黛布拉·希尔 Debra Hill

月光光心慌慌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