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郎启波

尽管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已经是遥远的过去式,现如各种媒介的书籍报刊也彼此介绍对方的文化,加之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已几乎进入一个触手可得之境,但仍然不能完全消除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对于彼此文化及生活惯性的误解,往往可能在站在各自立场和语境里的傲慢与偏见。这一点,在电影《纽约客@上海》中得以足够精彩地呈现出来。

在萨义德的重要著作《东方学》里,有关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和立场阐述得相当详细,但毕竟是学术著作的原因,并不是多数人都能够去完整理解。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则更容易让人去理解和接收创作者想表达的主旨,纯粹好莱坞商业大片影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之巨大是显而易见的,但极左派的往往简单去定义这是西方的文化渗透,他们甚至会去放大影片的旁枝末叶的坏影响而忽略了更多积极的意义。体制和文化的差异和数年来意识形态的对峙使得其中的隔阂很难轻易解决,这一点,在亚洲国家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间,表现得比较明显。

对于电影而言,合拍合作是一种尝试解决彼此理解和避开进口配额的一个绝佳方式,然此前有过很多合拍磨合其中也同样有不少的问题,譬如影片里的黄皮肤和纯粹好莱坞的表达方式在东方人眼里看起来总是有些奇怪,而以东方为主导的电影在西方人那里也很难获得共鸣。《纽约客@上海》从表达和合作上,便选择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碰撞,既符合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体系品位的同时,还考虑到了中国观众的体验和口味,可谓难得。

丹尼尔·海尼在影片中的表演恰到好处,他本是韩裔美国人,在《纽约客@上海》中饰演的是一个华裔美国人山姆,被派遣到上海工作,不懂汉语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习性的陌生,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他一开始总使用美国式的解决方式来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然而那样的方式对于真正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在三姆的内心,除了血统外,他没有和中国相关的交结,在东方人的外表下,不会中文的他同样也容易引发误会。一开始,山姆对于早自己来中国的前辈的警告置之不理,对于下属员工的建议也不愿意采纳,在矛盾冲突中磕磕绊绊走过来,他才发现自己与这块土地的“格格不入”以及异同。与丹尼尔·海尼对手戏颇多的朱珠,在片中表现也十分出色,她将上海小市民内心那脆弱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内心善良,对未来充满憧憬却也势利和懂得伪装。久为在银幕上露脸的实力小生耿乐这次的表现也让人惊喜,比尔·帕克斯顿、伊利莎·库伯、阿兰·卢克等主角在片中,角色各有优劣,整体表现在水准之上,尤其伊利莎·库伯饰演的角色可能能获得更多中国影迷的喜爱。

整部电影气质来看,除了黄皮肤的亚洲人,电影风格和叙事均是好莱坞的风格,但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或许就在于其选择了东西方文化本身的误解和交汇点,而非纯粹中国式或西方式的主题文化表达,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纽约客@上海Shanghai Calling(2012)

又名:美国城 / Americatown, Shanghai

上映日期:2012-08-10(中国大陆) / 2012-06-18(上海国际电影节)片长:98分钟

主演:丹尼尔·海尼 伊丽莎·库伯 耿乐 朱珠 阿兰·卢克 比尔·帕 

导演:夏伟 编剧:夏伟 Daniel Hsia

纽约客@上海的影评

Yolan
Yolan • 共鸣
zozo
zozo •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