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有些久病成医的朋友,我是中医和中药的门外汉,亲密接触的机会很少。记忆里,几乎没有体验过望闻问切,人生仅有几次喝中药的经历,也绝对谈不上愉快。加上常混网络,知道有三个话题不能碰,其中之一就是中医,只要人数足够,一谈中医,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撕逼,所以也尽量避免跟人谈论这个。所以,不夸张的说,要不是机缘巧合看了这部《本草中国》,大概也跟许多同龄人一样,对中医保持一种神乎其神又高不可攀的印象。
其实网友会撕起来,本质是源于许多人对中医的误解。这不仅包括反对者,也包括许多支持者。反对者出于本能,觉得中医是与现代医学背道而驰的大忽悠。而那些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呢,很多也都是在帮倒忙。比如他们声称,中医独立于现代科学体系之外,有自成一体的自然基础;或者爱用各种玄奥的理论包装中医,声称神神叨叨的古人智慧无人可敌。这怎么能不给中医招黑呢,更为中医常识的普及制造了障碍。
《本草中国》的立意和价值,就是从某种程度上,把中医从误区的泥潭里拽出来,还它一个光洁鲜亮的本真面目。同样是长期的筹备和艰难的摄制,同样是足迹踏遍整个中国,同样是深邃的华夏传统文化为指引,同样打了一张硕大的情怀牌,我相信很多人,会用“舌尖上的中药”之类的标题来形容这部纪录片。如果该片能得到《舌尖》同样的关注度,相信关于中医的话题撕逼率会大大下降。因为《本草中国》最重要也是显要的,就是让人直观了解到:中医药学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存在。
其实从常识来讲,中药当然不会游离于科学之外,否则高举科学发展观大旗、连电影里都不允许出现鬼的社会主义我国,怎么可能允许中药堂而皇之的进入医院处方,公开售卖呢。《本草中国》一开头就点明了这一点,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一个定义下去,顿时拨乱反正。
看片时不断感叹,印象中高大上的中药,其实是何等接地气。跟蔬菜瓜果稻米麦面一样,它们都是最纯朴的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一样需要辛勤的培育,精准的时节把控,各种农作工具的参与,每一个步骤都浸染了民间智慧。尤其是制药过程中时时体现的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本质上与任何一门手艺学问,并无二致。中药在诞生过程中,褪去了它的神秘性,显出亲切又珍贵的本性。
另一个不断强调的点是,中医药学并非固守老一套的冥顽不灵,相反,很善于吸收新技术和新思路,不断研发出更高效的培育和制药手段,在传承中体现发展。同时它也谈到,某些中药最早源自欧陆,经过长途跋涉才在华夏扎根,也有中药得到西方科学界的认可。这些细节的不避讳,不但无损中医药学“中华正统”的身份,相反让人对剧组的考证态度和实事求是点赞。我们因此了解到,所谓的中医和西医,同作为人类智慧成果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影迷应该都记得《男儿当自强》中黄飞鸿与孙中山交流医术的情节吧。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干货密集度极高,《本草中国》并不是科普纪录片,而是人文纪录片。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史,只是提纲挈领,轻轻几句带过。观众要从中学习寻医问药,自己修炼成半个医者,也是不可能的。它最致力丰富的,不是我们的知识库存,而是精神世界。通篇看来,很少做理性上的论述,而致力于提供感性上的熏陶和洗礼,以文化内涵、民土风情和对药者智慧的敬意,打动人心。
编导还爱玩小趣味,往往在客观的纪录画面中,突然插入一两处叙事电影似的剧情点,让人猝不及防地激赏或是感伤一把。正是这些小小的情怀片断,构建起对那些孜孜不倦的中医药人大大的敬意。就像所有反映中国文化的纪录片,《本草中国》足以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而同时,它更隐隐蕴含了打破民族和国界的博大胸襟。中医药学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而人类也在千百年的摸索和总结中,学会了怀着感恩之心,仪式般虔诚地接受这份来自自然的馈赠。(文/方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