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应朋友之邀,去参加了一个叫《本草中国》纪录片的看片会。这是一个关于中医药文化的系列纪录片,此次的看片会,播放的是其中的一集,里面讲了六味药材的培养和制作的故事。说句实话,我本来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去凑个热闹的,没想到看着看着竟然心情大好起来,怎么也没想到这么一部讲中医的纪录片,竟然可以被拍得这么美,且不说可以当做风光片来看。就是那绿油油的草地上晒着的红花的红,秋霜打过的桑叶满眼的绿,不用熬成药,就足以给我们这些每天穿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的都市人洗洗眼睛了。特别是在贵州德江山里种天麻的那位田姓的小伙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挖天麻,站成一排对着青山喊“挖天麻咯!”的时候,我想起了时下在年轻人中特别受欢迎的日本电影《小森林》。小伙子说,他其实大学是学设计的,但是他不喜欢都市的生活,所以回到山里种天麻了。我就想,他多像《小森林》里的市子啊。
我是一个不懂中医的人,和很多人一样打小就听说一些中医药材的名字,可是从来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会这么有意思,比如藏红花的采摘,要每天早上九点之前,花朵上的花丝刚出头就要将花朵整个摘下来,然后轻轻的将花瓣拨开,取下三根红色的花丝。在秋天第一场霜降之后,老中医带着浩浩荡荡的拖拉机队伍去桑树林打下霜桑叶,桐庐的老药工已经退休,虽然红曲机械化生产已经成为大趋势,他却依然执着于古法发酵红曲,老字号药铺的掌门人一再向人解释,自家的陈皮其实并没有什么祖传的秘方,无非是坚持一个手工艺人的精神,付出耐心等待时间,让一切自然的发生。我终于明白,静静的等待一朵花开,等着一场霜降,听着雨水敲打着屋檐,听池塘里的蛙声,等红曲慢慢发酵,慢慢变红是件多淡然愉悦的事情。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手段,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还是中国人的一种活法。不管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急促匆忙,这片土地上,还有一群人过着他们的本草生活,按照花开四季,春夏秋冬的节气去生活。我喜欢片子中那些朴实平和的面孔,那是内心安静的工匠们才有的表情,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活得像食肉动物,有些人是食草动物,看到这些朴实的药工和药农,我发现,原来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更像一株花,一棵树,淡然于世,安静生长,这也让银幕外的我们,内心感到平静。
看片会结束,导演干超上台来跟大家见面,我一看到这位导演就明白了,难怪整个片子那么平和沉稳,有一种令人舒服的治愈人心的气息,丝毫没有说教的让人不快之感。盖是因为这个导演自己就是一个有工匠气质的男人啊。
四十分钟的看片会,颇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可惜传说中的九蒸九制地黄,古法七爪化橘红在这一集里都没有看到。说来惭愧,因为年轻时学的专业是英文,对中国文化知道的太少,因此能够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是我最近几年的一个愿望。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房子里,对植物的了解也甚少。这片子则正好满足了我这两方面的愿望,特别是那些植物的故事,它们才是这部纪录片里真正的主角,从《神农本草经》,到张仲景,孙思邈到明代李时珍所记录的珍贵药材植物的生长,采摘,寻找一一讲过来,这让我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和其他植物不同,在漫长的文化长河里,它们和人类之间是怎样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是怎样走进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故事,想想它们打从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就是这样陪伴着我们,几千年都没有改变过,这真是有趣,那种穿越时空的生命的美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