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iDonews专栏,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说这个时代有被普罗大众公认的天才式人物,那诞生天才的土壤理当属于科技领域,更具体一点,没有比硅谷的那群极客更能吻合“天才”定义了。不管是推出革命性科技产品的乔布斯,还是随时准备跃跃欲试突破人类极限的埃隆·马斯克,这些“硅谷制造”代表的人类探索精神永远都被视作一种传奇,一股可望而不可即的力量。

也因此你会发现大多数表现科技领域的人物传记电影,都会不自觉地迎合着受众对于天才积极而正面的想象,但事实上,天才也不是一个单面体,他们就像任何一个人,有着复杂的情绪,有着光环下的阴影,为了功成业就,也会不择手段做出一些有违世俗道德的事情。

现在,为这群硅谷极客作传的美剧《硅谷》已经完成了三季的拍摄。虽然表面看是一部喜剧题材,但是不同于其他半小时喜剧中只是一味的演绎笑料段子,没有故事主线,这部剧以一个历尽千辛玩可才拿到投资的创业公司为起点,为我们讲述了一家从零起步的创业型公司在创业路上,遇到的各种奇葩事件。对外,他们要面对实力比他们强大的多的竞争对手的挑衅,也要面对投资人严苛的要求,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着其他技不如人的公司窃取你的创意与技术。对内,则是任何一家新公司在草创之际都会遇到的难题,资金周转的困难,创始人关于股权、权力分配上的争执,这些无疑都会拖累公司开发产品的进度,稍有不慎,就会很快被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反超。

当年第一季上映时,埃隆马斯克被邀去看片,看后直接反应这部剧“大部分创业都是一出肥皂剧,但不是这种肥皂剧。”言辞之间挑明这部剧反应的并不是硅谷极客们真正的生活,但是也有很多硅谷精英很喜欢这部剧,甚至谷歌等科技公司大佬还亲自客串真实出演。

在这部剧中演绎的情节隐含着一个很有趣的命题,为什么很多创业型小公司在与大公司竞争时常常能够“以小博大”,在关键之处出奇制胜?难道仅仅因为小公司的员工能力超群,所以无往不胜?

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曾经探讨过这种“以小搏大”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集团成员的数量越多,组织成本也就会越高,每个人自身的利益变得越来越小,无法对其成员实施有效激励,但小公司却正好相反,小公司的员工做事情会更有效率,也更具行动力,因为小集团的利益与自身更加息息相关。剧中的大公司互利创始人急功近利,急于产品迭代,但每次产品更新后几乎都问题百出,而主角公司魔笛手却常常能够以各种新奇的点子突破既定的技术标准,甚至颠覆自身。

剧中表现出的这种“以小博大”现象在现实中也有很多强有力的证明,几年前谷歌在社交网络领域与脸书的斗争就是一个明证,尽管彼时谷歌的实力远超脸书,但是其google+产品糟糕的用户体验却让很多用户放弃,谷歌正式全面投身社交网络时,脸书已经成长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这也让谷歌错失了最佳良机。

这部讲述硅谷IT男的美剧肯定不能像《生活大爆炸》那样做到真正大众意义上的流行,毕竟其中很多的笑点和讽刺要比较熟悉互联网科技的人才能捕捉得到。剧中行事乖僻的科技大佬、大型公司的管理文化、自负膨胀的投资人,显然都有其现实的对应,将这群流行文化塑造的科技天才拉下神坛,戏谑解构一番,无疑颇具看点。要想了解硅谷极客的黑历史,看这部剧就够了。

硅谷 第一季Silicon Valley(2014)

又名:硅谷群英(港) / 矽谷群英(港) / 硅谷群瞎传(台) / 硅谷黑历史

主演:托马斯·米德蒂奇 T·J·米勒 乔什·布雷纳 马丁·斯塔尔  

导演:迈克·乔吉 亚力克·博格 玛姬·凯瑞 翠西亚·布洛克 编剧:迈克·乔吉 Mike Judge/约翰·奥茨舒勒 John Altschuler/亚力克·博格 Alec Berg/克雷·塔沃 Clay Tarver/Dave Krinsky/Ron Weiner

硅谷 第一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