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主开始写小说前没有感觉电影有小说的气息,只觉得是多个人物围绕主角展开,却没想到是这种方式结束,本觉得从炸弹那里结束就最精彩了,最多在女主获救那里,结果是后面为了让Max回来的戏出现,又多加了一场讲述现实中女主的戏,整整多了两场戏,不过如果原著中真有死神这个角色的话,电影通过死神讲述“我最终带走她的时候”这样,改编的倒也还优秀地流畅。

为了描写打鼾的妈妈善良那场戏特意到教室扇女儿一耳光太无语,其实这场戏根本没有也没有关系,演员已经演的相当传神了,几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她的善良,最后的死神点名也提到妈妈可以看出妈妈也是个有血有肉的角色,这场戏的出现可能是导演想对原著完全还原吧。

另外一个导演为了还原而让电影不好看的地方就是爷爷的被征兵戏,既然做不到原著里那样有时间跨度为资本的叙事能力,何不干脆带过或者省去?爷爷去打仗一秒又被炸回来(在电影里看是这样的)没有体现这一情节在小说里的作用,最多也只是起到了强化电影时代背景感情的作用。

在知道这是小说改编的电影后重新回看一下电影,发现这些场景不如小说(虽然我没看过小说):
1.长官夫人家读书戏,小说里肯定可以描写的更详细,更敏感,电影里也只能做到一个幻想镜头了。
2.Max趁着空袭出门透气戏,因为不能做到小说那样自由变换人称的表达心理活动,电影毕竟是“臣妾做不到”。
3.和邻家Ruby一起出逃戏,可以猜想这在原著里有的话应该是大篇幅,电影里表现而表现不到位。

这些场景比得过小说:
1.所有表现主角和邻家男孩爱情进展的戏,好莱坞式式的台词比小说里(我猜想)应用的心理描写代入感要深刻得多。
2.Max第一次起床,也是巧妙的台词和场景做到了小说做不到的心理感觉。
3.圣诞节戏,和上面理由相同,就是Max“In my religion……”那段台词有点突兀,犹太字也是,小说里(我猜想)“这时我看到一个奇怪的字符……”这样的描写应该比电影观众直接看到得当。


另几个感想:
1.女主角演的真好,他妈妈也演得超好,他爸爸也演的超好。
2.不知道为什么,偷书这一情节在电影里完全不凸显。
3.可以看出来,电影和小说的差距中观众/读者对人物动作和心理不同的接受程度是值得研究的要点。

通观电影,导演在小说改编电影的程度上已经做到了很好,而并非我看到什么评论的那样“时代背景绑架”。唯一一点可以指向这个控诉的证据无非是——地方长官长得如此像普京。

偷书贼The Book Thief(2013)

又名:窃书贼

上映日期:2013-11-08(美国)片长:131分钟

主演:杰弗里·拉什 艾米丽·沃森 苏菲·奈丽丝 本·施耐泽 尼科· 

导演:布莱恩·派西维尔 编剧:迈克尔·彼得罗尼 Michael Petroni/Markus Zusak

偷书贼的影评

qwer
qwer • 偷书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