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7-11

偷书贼:当我们散落为文字

清明·红色游鱼
——《偷书贼》之后(就是影评啦,有节操剧透不多,但估计看了片子更知道在说什么)

应该花一长段时间,去细细的欣赏一部长篇的每个细节。而不是将时间分割成碎碎的一小块一小块,似乎从中得到了更多,但其实晃荡易碎,什么都不会留下。现在很少有耐心也少有时间,去看作者本身倾注更久的成品。但其实看这样更认真的成品,于自己而言,最浅的层面,也至少也是一种警醒。

触动人的影片,主题往往类似。其实人类的终极命题并不多——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故事总是多方的杂糅,叙述者看似漫不经心,其实一笔一笔都有隐喻,主体零散,何况这个故事还是以死神的视角。仔细想想这片子并无别致,如果说它的启示。但,也许片子是以女性成长史的角度,一个小女孩眼中的漫天风雪开始,故而有了别样的温柔。其实中外今昔,很多的成长小说,即涉及一个孩童蜕变过程的小说,大都以男性为主,《Great expectation》《红楼梦》etc。我并不想以女性视角自居,只是想提醒一个事实。而这部,将屠杀、战争、人性融合得如此温柔,如此细腻,不再是宏幅巨制的集中营或者烟火漫天的呐喊声,日常、家居,窗外的阳光在这里都安宁寂静。微观,更平常,就好像眼前的生活,突然有了一个有一个的波折。所以当弟弟在黑暗中蜷缩时,那种对黑暗莫名的归属感泛滥开;当一个犹太人在空寂无人的街道看旋转的星河时,再没有时空的任何底色,只是浩瀚。拥抱某一刻,我们都共有过的拥抱。
当然,至此,我仍旧不明白,死神的赞赏。
是“write”本身,还是人性从未曾在疯狂时代泯灭的一种对抗,或者仅仅是一种细腻的感受,一种在轰鸣声中娓娓诉说一个故事的勇敢。长久的孤独,都成了一捧晶莹的雪。天空的颜色,哪怕只是描述,也有了意义。阳光吗?在墙上画出窗子也好,梵高的底色是冷,而主景炽烈,近一点、再近一点,那团旋转的跳跃,也许只有在深郁的世界里,才对抗出横绝的美。

这部片子还是想挣扎的。也许最浓重的笔仍然是落在那个疯狂的时代,但自一开始,死神就轻笑了,一直如影随形。偷书人得到的第一本书,是《掘墓者注意事项》。安静的弟弟,没有一丝声音,雪,是第一个镜头就不闪躲的元素。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似乎在说一个久远的故事:“你觉得人生无常吗?觉得一路艰辛,好事多磨,又常常美中不足?即使如此残缺,还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对不对?人生没有意义,没有、没有。你想的是对的。对的,真的没有意义。”可是列车还是在缓缓地开,不知不觉,你未必是一个旅者,更像是随风荡开的一丝空气,推推搡搡,就这么无根不定继续飘摇了。会弹手风琴的父亲和穿着披肩的母亲在等待着,而你未曾预想他的温厚或她的冷言,你在漫天风雪中一无所知。是没有缘由的至亲的永久缄默,是怀中唯一的坚硬温度——那本一个词还都不认识的书。她还不知道那个金发的小男孩,那个人自以为是觉得别人需要朋友,觉得别人害怕孤独。金发的他在纳粹时代崇拜一个黑人长跑运动员,奢求一个高傲孤僻的金发小女孩的吻。还有那个目光像星辰一样的犹太人,他让他开始感受世界,懂得,原来还有一些期待,让生命有意义——哪怕仅仅关于某日天空,像银色牡蛎般。(我是有人品的不剧透党,咳)
故事里感动的枝节太多,故事本身就很难得。既然扯了这么多还没有头绪,那就从片名入手,《偷书贼》,希望影片中提到的书可以形成一个大致的线索。第一本,是关于《掘墓人》。类似职场入门必读,我没读过,书中也是开玩笑的提了一提。你真觉得他父亲在开玩笑?细节、细节是魔鬼。开场就读,我们每个人都要读的,在隐喻关于一个问题,“掘墓”是我们开始也是永恒的课题。如何为自己制造墓床,墓志铭刻字呢?死神的笑纹依旧蔓延着。向死而生,人之本性。底色只有风雪,时代、政局、人物都还未开启,一切安静的就像镂窗花影洒在薄被上。她的父亲娓娓地讲着故事。
第二本,是纳粹在焚烧书籍的时候,小女孩从火堆中抢出的一本书,《隐身人》。第一次听了无感,直到后来小女孩开始在为唤醒一个生命而绝望又平静地念诵“The stranger came early one winter day in February,through a biting wind and the last snowfall of the year”(找的原文,可能与台词有出入),当下被一种荒凉、陌生、尽头感征服,搜了搜,发现是小时候就读过中译本的一个科幻故事。当然这个故事至今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还是朋友的背叛,以及群体对卓绝但异质个体的本能排斥(这么一提犹太人即视感了,故事本身内涵丰富,观感各异,我只是一家言)。故事说的是通过光学原理(比如你看不见水中的玻璃吧,文渣只能理解到这个层次,抱歉),一个科学家将自己隐身化,本想以此逞欲,却发现格格不入,最终死于众人暴力。不过这么一说,这个隐身人又有点像希特勒。伟大的作家就是这样,虚虚实实,永远不会有落脚点,却也就这么无尽的想下去。后来百了作者更是……,他在科幻界北辰一样的地位不必多说,这次更诡异发现这货编过《世界史纲》。。。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这个故事还是不剖析了,因为它可以诠释的层面太多,和影片本身更像是万花筒遇见了多棱镜(有这玩意不?表嘲笑文渣),相互隐喻印证,其间滋味,每个人自己寻找吧。
第三本,只有名字《The dream carrier》,百了半天没搜出这本书,也没看过。姑且只能YY书名,似乎也是在文体化主角小女孩本身吧,没文本不瞎读,就此打住。
第四本,无字。本来是纳粹时期的宣传册,被用刷子一页一页涂白(这个刷子还救人一命来着),赠送时有犹太教义恍若耳畔“文字是可以区分人与物的(属灵与属物?反正就是那个争执千年的二元对立啦,不这么具体化中文了)。你要自己书写。”我想说的红色游鱼,也正是这本。它曾被抛入冰冷的冬河,金发的、金灿灿的小男孩涉水潜入,一片平静的恐惧后,最终还是被救出,高高举起在阳光下。走出桎梏,涂白自己,洗净要多久?在冰冷中沉浮,等待着一丝一丝的沉重渐渐渗透到每个书纹脉络中,又会绝望多久?阳光,阳光。那本破旧的红色中,仿佛能看到自己,仿佛能看到千万人,仿佛能看到某些挣扎的不知路口在何方的时代,仿佛就是赫拉克利特说的宇宙本源——“一团活火”。

死神亲吻每一个人,他叙述的语调总是最平静。他到最终也没有呈现出,应该怎样。只是说了,其实他还是有所赞赏,还是有意义这种可能。
他看似絮絮叨叨,其实缄默无言。
没有框架、没有命定、没有救赎、没有神启。最后的一组镜头,阳光泛滥,影片色调也明悦,再也不是常年阴郁。死神没有追问自己,他只说说了他的存在。和平时,他不会反复出现。如此、如此而已。
和平?
每个人都是孤岛、每个人关乎一切。

偷书贼The Book Thief(2013)

又名:窃书贼

上映日期:2013-11-08(美国)片长:131分钟

主演:杰弗里·拉什 艾米丽·沃森 苏菲·奈丽丝 本·施耐泽 尼科· 

导演:布莱恩·派西维尔 编剧:迈克尔·彼得罗尼 Michael Petroni/Markus Zusak

偷书贼的影评

qwer
qwer • 偷书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