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30

最后的决斗:没有人撒谎!


很具艺术范儿哦

1977年,四十岁的雷公在男人真正开始成熟的年纪奉上了自己第一部长片处女作《决斗的人》,这是一株叫做雷德利·斯科特的大树上结出的第一颗饱满的果实,入围第30届戛纳电影节,提名金棕榈,最终斩获“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又是四十多年过去,这颗参天大树早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已入耄耋之年的雷德利也已经被叫做雷公了,封了爵位,奉上神坛,金像奖,金球奖,学院奖,工会奖,协会奖等等无数的荣誉披挂在身,精神矍铄,老而弥坚的雷公似乎并没有为声名所累,一直是那么高产又高质。但时间自有他的分量,过去在累积,未来在缩短,岁月的钟响促使雷公蓦然回首,望向来路,试图续写那最初的灵感。

老爵士一生的成败荣辱主要有两个题材,一个是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另一个是未来科幻的人工智能,后者是另一个传奇,今天说前一个,从处女作《决斗的人》横空出世,到《角斗士》一战封神,再到之后的《天国王朝》却成了滑铁卢。时代已经打算告别骑士精神,对中世纪的题材也已厌倦,雷公转头去了另一个方向,但骑士精神究竟是什么?雷公从未放弃解读,是手握盾牌和长矛,冲向眼前的仇人?还是率领千军万马迎战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又或是凭一副血肉之躯来弥合不同的神在人间撕扯出的伤痕?答案永远在前方变幻,雷公手好像一名追逐骑士精神的骑士,导筒是他的长矛,电影是他的骏马,每一部电影,都是一场决斗,最初《决斗的人》,如今迎来了《最后的决斗》。

左右,红蓝对照

说归电影本身,三段式的罗生门,古典又谨慎,无甚创新但胜在老辣,满足各方需求的空隙里埋伏了似有似无的个人表达。精彩的动作场面安排在一头一尾,中世纪冷兵器肉搏战展现的暴力快感可以大部分男性观众,大场面的战场攻防厮杀,小场面的长短兵器对决,雷公在动作场面上的镜头调度和创意都不做第二人想。影片开始的仪式感十足,近景的王公显贵,背景里的围观民众,简略地扫过,注重描摹三位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尤其是两位男主的镜头全是正反,左右的对照,很有古典气息,三位一体的平行蒙太奇既框定了结构也定了肃穆庄严的调子。决斗在第一次冲锋处戛然而止,这时候我们虽然被撩拨的很来劲儿,但肯定是不满足的,于是回溯以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开始,像是一道餐前甜点,小小的安抚一下,这是人老精鬼老灵级别的节奏掌控。想看动作场面的,自然期待最后的高潮决斗,钟爱故事剧情的,也会好奇最后的结局走向。所以,在之后大段的文戏时间里,谁都不会离开座位。

中间三段回溯的题眼是:truth(真相),三个版本的真相,到底哪个是真的?雷公的精明是,让第三段标题里的truth延宕了几秒才消失,似乎暗示这个版本的真相才是真的(从心理上,也会下意识觉得最后一个就是真相)。再看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也觉得第三段就是真相,就这么简单,可是看到决斗中格里斯在死之前,眼看着匕首就要插入自己的咽喉,还在大叫:there is no rape!(我没有强#¥奸她,压根儿没有“强¥%奸”这回事),而格鲁日给出了很奇怪的回答:“then you be damned!(不太会翻,我理解为那算你倒霉该死)”,这时我才发现,直到最后,两位男主之间的沟通也是失败的,没有绝对的真相,只有对真相的一厢情愿和毫不在意。尽管全片弥漫着女权主义的气息,当看见两个性命相博,精疲力尽的男人,我还是感动了,他们诉说的就不是真相吗?格里斯到死都认为自己不过是一场浪漫的偷情,所以他才会放弃教会赋予的特权,甘愿接受决斗,维护自己的荣誉,没错,荣誉!偷情不丢人,强@#奸是可耻的,不是我们理解的可耻,因为在那个时代,妻子是丈夫的财产,强奸等同于偷别人的东西,所以可耻,偷情就不同了,是自己的魅力使然,因此,要用决斗来证明自己是风流的情贼而不是龌龊的盗贼,愚蠢到几乎令人尊敬的地步。貌似虔诚的格鲁日这边,对真相的态度也不寻常,三个版本里都有他大声质问玛格丽特的段落,“Are you telling me the truth?”,好像他很在意真相,可在第三个版本里他得知妻子被强@#奸后赶紧也来了一发,之后一直未孕的妻子怀孕,为其诞下了继承人,人们质疑孩子到底是谁的种,格鲁日因为妻子称赞过格里斯英俊而大发雷霆,却未曾质疑过儿子的血统,他冒着生命危险要求决斗,动机到底是什么?是长久以来被好友压制的积怨终于得以释放?还是借决斗堵住悠悠之口,以上帝之名掩盖儿子身世的真相?他维护的究竟是什么?,荣誉?还是谎言?或者二者本就是一回事。

谜之一吻

三个版本的故事在客观事实上,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三个人都没有撒谎,只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有不同的主观认知。譬如第一段开头,格鲁日的冲锋在自己看来是英勇救人,在战友格里斯眼里是鲁莽冒进,导致了失利。朋友的宴会上玛格丽特与格里斯礼貌性的一吻在双方都觉得对方有挑逗的意味。基于同样的事实,格鲁日觉得正直且虔诚的自己屡屡被朋友算计,而在格里斯看来,自己处处忍让维护低情商的朋友,却仍遭他的奚落;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立场不同的结果,格鲁日身世显赫但脑子直,不懂变通;格里斯出身卑微但文武双全善于逢迎,二人在战场的腥风血雨中结下友谊,但在波谲云诡的仕途中注定要走向对立。达蒙和大本的剧本处处对照,格里斯精通拉丁文还会算账,在公爵的关照下一路春风得意,反观格鲁日目不识丁(领金币时签名是涂鸦),脾气火爆,得罪了公爵后处处吃瘪,二人看似在不同的路上渐行渐远,但是熟悉剧本结构的人都明白,两人越是南辕北辙,越会殊途同归,于是,一次强#¥奸,让他们之间的恩怨可以有个彻底的了结,重头戏的那场强暴,格里斯的视角无疑将其浪漫化的,逃跑、呼救、松脱的鞋子和惊慌的眼神等等动作都是“象征性”的反抗,不过是做做样子增加情趣的,自己那么风流倜傥,怎么会有女人真的不情愿呢?而玛格丽特的视角呢?整个过程中自己声嘶力竭,涕泪交流,有的只是耻辱与痛楚,何来情趣可言?那么在格鲁日的视角中看呢?自己老婆被宿敌占了便宜,固然令人恼火,但强@#奸还是偷情又有什么所谓,事件本身倒是蕴含了反戈一击的天赐良机,以及,“天赐”的继承人。想到能将已登高位,左右逢源的格里斯一把拉进孤立无援的角斗场,没了权力与宗教的庇护,不得不跟自己在手底下见个真章,格鲁日愤怒的瞳孔里分明跳动着冷静的火焰。所以说,三个版本都是真相,主观的真相,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相也一样。

细节与质感

不喜欢弥漫全片的伪女权气质,直男了一辈子的雷公面对裹挟全球的女权风暴步步退让,妥协,甚至到了屈从的地步(也可能恰是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任何一种浪潮来临的特征都是反对者选择不出声。达蒙和大本对创作两位男主人公的态度如此孱弱,有细节无爆点,生怕塑造的有一丝亮点而抢了女主的风头,按理说,在男主自己的视角里,自己当然是富有英雄气质的正面人物,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些隐忍、窝囊的,另一个放浪形骸的都具有反面人物气息的角色,这本身也削弱了与第三段叙事反照对立的剧作张力。而第三段叙事,意图谱写一曲女性赞歌(本段落也是由女性编剧完成),可惜笔力羸弱,单薄的剧情也无法支撑野心,首先将男性角色进一步推向反面,丈夫格鲁日更加暴躁,格里斯愈发自恋,玛格丽特温柔忠诚又聪慧(在丈夫离家的时候对家族事务进行了开明又不失仁慈的改良),但是被视为传宗接代的工具(种马的段落是明显的暗示),刻画女性被物化和被压迫的氛围。这是女性受害者视角的常规套路,并无新意,女主很美,但有些扁平,个性一直不鲜明,暗示她爱读书,有修养等细节完成得也不精彩,唯一有点让人留下印象的高光时刻是与婆婆的一番对话,婆婆埋怨她不知道忍受,女人只有忍受才能生存(“alive”),她义正言辞的说:看看你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言之凿凿,掷地有声,暗表作为新一代的女性,不再选择沉默与忍受。可我觉得这是狡猾的雷公故意安排的一段,表面上看,是女权的,女主玛格丽特在上峰的,可后来的剧情发展,玛格丽特其实是被打脸的,决斗之前,玛格丽特与丈夫格鲁日有一段对话,她给怀中的孩子喂着奶说,她后悔了,她当初并不知道为了女性尊严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这代价不只是死亡,更是无法守护,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看到这里,你会发现,其实婆婆的话大有深意,她说的“alive”,没那么简单,玛格丽特明白的时候已经晚了。在骨肉分离的最后一刻,玛格丽从一名女权斗士变回了一个普通女人,但路已不能回头,她是被架上圣坛,为所有女性一搏。雷公的真实态度其实是暧昧的,只不过他表达的更暧昧,所谓举着女权反女权,很鸡贼。

亮点是河里的鹅

剧本和立意方面如上所述,差强人意,但技术层面雷公是从不让人失望的,从这个层面上讲,雷公的每一部作品我都爱,即便是口碑不佳的《黑金杀机》和《法老与众神》也不例外。服化道的历史质感和一流的视听语言,令雷公的影片总有股华美的贵族气,是无与伦比的享受,拿本片说,巍峨耸立的古堡中能清晰看见由巨石垒成的墙壁上嶙峋的纹路,橙黄的烛光里骑士们卸下的盔甲莹莹闪亮,壁炉中燃烧的火焰噼啪作响,战场上的士兵喊杀震天,从天阔云低,千里沃野一转,镜头下就是农舍炊烟,田园牧歌,油画感的构图在片中已经是寻常的存在,个人最爱的是巴黎城外破败,萧索的市井面貌和公爵狩猎时奢华的如云彩般汹涌的猎狗群,时代图景在画面里不经意地展现。更不用提拿手的动作戏,老年后的雷公对动作戏的原则是贵精不贵多,吊足你的胃口,满足你的期待,当格鲁日的匕首“嚓”得一声刺入格里斯的口中,再缓缓地深入,所有的直男都握紧了拳头,迎接集体的高潮。我个人最惊艳的是格里斯被曝尸的段落,这名伯爵麾下的红人,上流社会的宠儿,玩转权力与情欲的风流客,瞬间被神与人一齐抛弃,荣光与尊严被剥了个干干净净,赤身露体,曝尸旷野。尽管在三段故事中格里斯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可在权力的游戏中,一旦失败,立刻形神俱灭。这种冷酷的笔触是雷公骨子里最迷人的东西,本片里显露的不多,仅这一处也足让人意犹未尽。

岁月静好

最后聊一下女权,我不反女权,但我反对政治浪潮对表达空间的挤压,讨厌将政治正确像胡椒面一样撒到所有的食物当中,人们还敢怒不敢言。用现代的两性观去丈量中世纪的婚姻制度本身就像穿越剧一样可笑,在那个穷人都不算人的时代里你跟我说一个贵族的妻子收到了怎样的压迫与不公,难道不伪善?女权的表达不需要意淫在古代的法国有一名女子不畏男权来实现,一百年前的女性认为相夫教子是最高价值不是愚昧,当下的你用当下的女性观来审视她是你的愚昧,自以为新潮的你,可能保证你此时此刻的女性主义在三十年,五十年后不被那时的女性视为桎梏女性的裹脚布?我也不反对歌颂女性,真正的歌颂是发掘女性层面的真正值得尊敬的地方,而不是一味控诉,正如影片结尾那样,男人这种讨厌的生物自相残杀死干净了,女人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的价值观实在难以苟同,关键是本片没有刻画出有魅力的女性,反倒是靠一再贬损男性来突出女性的可怜,艺术手法也不甚高明,个人比较喜欢保罗·范霍文塑造的女性角色,一个比一个强大,无论外在还是内在,各色男人不过是令女人们更加锋利的砺石,这是我欣赏的角度,不必“恐男”或“厌男”,碰到好男人,可以成为良师或益友,碰到坏男人,就当是块绊脚石迈过去或帮你修炼段位的NPC就是了,女性的坚韧与伟大,早已被大自然赋予,就像本片里婆婆说的,活下去“stay alive”,男性是一群你不管他也要不停作死的物种,正如影片最后,女人活下来,养育新的男性。


最后的决斗The Last Duel(2021)

又名:最后决斗(港)

上映日期:2021-09-10(威尼斯电影节) / 2021-10-15(美国)片长:152分钟

主演:朱迪·科默 马特·达蒙 亚当·德赖弗 本·阿弗莱克 哈丽特·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编剧: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马特·达蒙 Matt Damon/妮可·哈罗芬瑟 Nicole Holofcener/Eric Jager

最后的决斗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