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了华语纪录片节,连续看了导演的两部作品《书记》和《差馆》,也有幸见到了导演,了解了一些影片背后的故事和他对纪录片的看法。一直很想问一个问题就是 你觉得做纪录片和做纸媒记者,除开表达方式的不同(我觉得若就表达方式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写一个没有中心的文比拍一部没有中心的电影更容易被察觉且不被接纳),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在我看来记者是在最短时间内对一件事盖棺定论(也就是作快速判断),而拍记录片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当然即使你拍独立纪录片也要考虑到有没有钱支撑及其他各种因素决定了有没有继续拍摄的必要)因此理论上是可以通过时间对一个问题产生相对成熟的认识,因此是研究”人的情感“(而非对事,对事实)这种复杂性事物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看这两部作品,我有着非常不一样的感觉。《书记》我基本上看着非常难受,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外,有太多的疑问了,而这些疑问没能让我100%投入去看剩下的部分。《差馆》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以一个公共空间为背景,描述一个被人忽略的角落。虽然并没有强调某个character,但是出场的每个人物都给了足够的时间去表达,也给观众比较多时间去消化。但是不管怎么说,两部作品的主题,风格都不同,以下是我对两部作品的一些个人感受。

1. 摄影的问题。看《书记》这个标题,很自然的我会觉得这是一个以郭永昌为中心的片子。镜头基本是对着郭永昌的,而且是非常努力地对着,有时基本没有给人喘息的机会。即使是这样,也没有捕捉到郭这个人不同的一面(基本是无表情,只是在唱歌喝酒的时候有笑过,但是那笑也×××)。几次不同的饭局,捕捉到的是东西是惊人的雷同,从观众的角度去看,第二次,第三次出现类似场景,我们就想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不然就是在浪费时间。而导演却笑说观众是不满足的,观众更想看嫖娼之类的刺激事儿。另外framing的问题。经常人是塞满屏幕的,特别是饭局,饭局上唱歌的那几段,混乱的场面拍得也很混乱。

技术上,这部片子的粗糙很大程度上让我失去了看下去的兴趣。当领导的乏味变成了看电影的观众的乏味,我觉得是一个遗憾。摄影可以在很多方面制造情绪,就像写文章,你的语言表达好不好,直接决定了别人看得是否顺畅,以及你是否能准确地让别人看到你所要表达的东西。这个就是掌控注意力的能力,在这部电影中,摄影的这一功能被忽略了。因此导演在说郭是一个高深的人,心中有抱负,还是想做事儿的,而另外那个方波才是个真正的官僚的时候,我觉得没看大出来(也可能是我政治不敏感吧)。

同时我觉得也是拍摄对象和拍摄者的关系决定了拍摄的作品。有几个地方是郭永昌跟导演(这部电影是导演自己拍的)之间的对话,有些尴尬的地方让我觉得导演在拍摄中不是去控制而是被控制的,就是说有些东西他也许想拍可是没法拍。这种关系是这个“客观记录”,这个“全新视角”(导演对纪录片的功能性分析)的局限性。

《差馆》的摄影让人觉得看着很顺畅。出场的人物很多,因此该跟一个人物到什么程度要有很好的把握。不同的事件同时发生的时候,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捉住事件的本质,表达人物的性格,都是很讲究的。拍一个人的时候,哪些细节才是重点,肢体语言?表情?衣着?最最重要的是,《差馆》的摄像记录了一个人与人互动的过程,而且交代的很完整,节奏也很紧凑,有紧张感,譬如那个女警官和宅男的对峙,究竟要持续几秒才完整。


2. 剪辑的问题。《书记》有一段黑屏。导演说其实是有画面的,但是他拿掉了。他没说为什么。我个人觉得这让人觉得是在"揭黑"。而导演 一开始并不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在拍摄的,最后却弄得像是在做一件多神秘的事儿。让我觉得有点××。

很多观众问说《书记》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就是导演是如何看这个人,这些事,在影片中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所以导演的“不真诚”,让其中一位观众心里很不安。其实导演一早就说了,他说他感兴趣的是这个“组织”的运作方式,项目是怎么谈的,突发事件是如何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导演是成功的,他的疑问在影片中已经有了答案,所谓的“法治”就是“人治”。没有资源,如何发展?招商引资政策就是送钱--郭不断强调固始的”投资环境“也就是”给钱“。在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上也是蛮横的,没有走法律程序,没有权衡各方利益,矛盾仍然继续。更不用说滥用职权的各种现象了。而这些郭自己也知道。

这片99%是批判性的,虽然导演非要扯社会的复杂,人的多面之类的障眼法去隐藏,剪辑是可以直接反映导演的观点的。譬如为什么郭和老干部开会的时候,前面一堆废话听得他都睡着了,后面一发言居然拿手帕擦眼泪了。如果他剪掉了那段睡着的画面,这种“虚伪”就打了一个折扣。另外导演选择了几个连续的敬酒的镜头,如果只有一次敬酒,是不是就没那么不能忍受呢。在Jack的生日party上,郭朝Jack脸上抹蛋糕这段,我们不知道Jack和郭的关系到底有多深,但是从Jack一脸无奈的脸上可以看出点什么,这段放在比较靠前的部分你会觉得特别荒诞,但是要是放在和台商唱歌之后,我会觉得也没那么不可接受。也许导演是按时间顺序记录这一切,但是我还是觉得选择性剪辑后,有很多东西都会改变。 可能这也是导演自己说的,在看了片子50(还是多一个0)遍之后,很多观点会改变,然后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真实,所以导演不需要去说教,因为凭什么他们说的,他们想的就一定高明呢。

《差馆》意图比较明确,就是让你回到这样一个地方,在屏幕前反思,”为什么当你处在那个空间的时候你不会笑,而当你离开了那个空间,你会笑呢?还是有时候只是我们对一些事视而不见了呢?“(导演自述)我觉得这部影片有这个效果。剪辑方面把时间给了那些平时我们选择避讳的人。譬如,你看到旁边站着个满脸是血语无伦次的人,你会选择跟他聊天么?你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用捡来的罐子去饮水机打水的时候,你还会去喝那里的水么?

我挺认同导演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片面。譬如总是认为警察就一定要×××,领导就一定是×××。把各种光环脱去,不管是警察也好,边青也好,书记也好,他们都是一个人,他们的生存方式都是合理的,这就是这个社会的复杂性。而我们对事物的判断都是建立在经验与想象中。所以纪录片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让你看到人事的另一面,这样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成熟。

但导演并没有想要靠影片去改变什么,他觉得单纯的记录就能让观众得到一些东西。他觉得无招生有招,终极的记录就是当你觉得什么都没得到的时候其实你得到了什么。 当然,如果写一部意味不明的小说能够打动麻木的受过过度刺激后的人,鲁迅也不必去写杂文了。

差馆(2010)

又名:记录者之差馆 / Cop Shop

上映日期:2010片长:56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周浩 郑晓蕾 编剧:周浩 Hao Zhou

差馆的影评

沉木
沉木 • 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