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是有好坏之分的,好的战争片,力求的是还原战争本质,同时闪耀出战争的意义和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坏的战争片,追求的仅仅是枪炮齐鸣所带来的震撼,带给观众的也只是一时的感官上的刺激,其他的什么也留不下。《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属于前者,看过之后让人半天缓不过劲,并留存在记忆中永远也抹杀不掉。

一曲英雄的挽歌
从苏联到俄罗斯,他们的电影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影响力,都不及好莱坞万一,并且广为观众熟知的多为战争题材,如《莫斯科保卫战》、《德黑兰194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这些战争片剧本扎实,场面写实,注重人物的刻画,这些特点同样被带进了《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影片讲述布列斯特战役中一个混编的小分队,以他们为切入点,谱写了一曲战争英雄的挽歌。因此,《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尽管投资巨大,但重要的不是商业上的价值,而是对于俄罗斯人民的历史意义,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被判,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影响永远无法抹去,必须要有这样的电影为一场场战争做总结陈词。
更可贵的是,在影片中,所有的士兵都是英雄,这和美国电影惯于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大相径庭。没有经过戏剧化处理的士兵形象反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电影从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出发,镜头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主角,也没有所谓的配角,有的只是一群催人泪下的英雄们,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真实、客观的战争场面
“每个人都在等待战争的降临,但是没想到战争来的如此突然,简单而恐怖。”这是战争开始时旁白的一句话。
宁静的清晨,少男少女在湖边钓鱼,升腾的雾气宁静安详,热恋的男女还相拥着在梦中徜徉,士兵们都不相信战争会这么快打响,他们在前一天还和家人一起谈笑。影片的前二十分钟铺垫的恰到好处,没有战争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士兵排练演出的舞蹈,大家坐在剧院看电影,空袭扔下的第一颗炸弹让布列斯特瞬间由天堂堕入地狱。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飞机俯冲扔下炸弹,死伤的除了军人,更多的是普通的百姓。大楼在炮声中轰然坍塌,人们四下逃窜,衣冠不整的士兵扯着布条从楼上滑下来,飞溅的弹片和泥沙将人扑到在以米开外。这一段运用了一些慢镜头和特写,但更多的是大广角和高空俯拍,力求冷静、客观,没有好莱坞那种花哨的特效、喷火的机关枪,炮弹落地也不像多数战争片那样巨大的杀伤力并伴随着火光冲天,但真实的战争场面带来了更加深入人心的震撼,让人觉得仿佛在亲历这场战争,《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可以说给观众呈现了最真实、最可信的战争场面,更可贵的是,近140分钟的电影,有100分钟都是战争的描述,并且将这种严肃、写实的作风一直延续到影片结束,值得赞赏。

人性的尊严与光辉
弹尽粮绝,战争即将结束,他们在墙上刻下两行字:死亡等于投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死亡和投降一样,是懦弱的表现。正义与邪恶、勇敢与懦弱、光荣与可耻,种种对立的表现在影片中一一呈现,布列斯特这个边陲小镇,从德军疯狂的攻击开始,守城的军士就已经知道这是背水一战,生还的可能性很小,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闪耀的人性的光辉让人动容。最后政委被俘虏后,在羞辱的活着和有尊严的死之间选择了后者,亦让人扼腕叹息。

影片的结尾,大难不死的小孩满头银发,和戴着军帽的孙子含泪为战争的死难者凭吊,抹去字上的冰霜,这虽然是战争片惯用的手法,未能免俗,却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结局,电影让人产生共鸣,亲历战争的人同样无法抹去这段记忆,即便是在和平年代,这段历史也值得后辈们永远铭记。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2010)

又名:兵临城下 / 布列斯特要塞 / The Brest Fortress / Fortress of War / Brestskaya krepost

上映日期:2012-03-16(中国大陆) / 2010-11-04(白俄罗斯)片长:138分钟

主演:安德烈·梅尔兹利金 叶甫盖尼·齐加诺夫 帕维尔·杰列维扬科  

导演:亚历山大·科特 编剧:Aleksey Dudarev/Ekaterina Tirdatova/Konstantin Vorobiov/Vladimir Yeryomin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