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观看尼古拉斯凯奇的作品,还是几年前的一部莫名其妙的血浆片《威利的游乐园》,本来是揣着猎奇的心态,约了三四个好友在我家喝着啤酒看电影,结果影片烂的一塌糊涂,最后演变成大家一起对着电视大骂垃圾影片,为凯奇的自甘堕落痛心疾首。

这个传奇一般的好莱坞影星,已经很多年没有优秀的作品,除了一些关于离婚和破产的负面新闻,就是狼狈的接拍着一些小成本的独立电影,落魄的让人难以置信他昔日的辉煌。人们不理解他的多段婚姻,和窘迫的财务状况下依然奢靡挥霍的生活态度,还有甘于低头去拍那些令人鄙夷的影视作品,用精湛的演技去演绎粗粝的作品。

凯奇犹如具备了某些好莱坞的典型的模板,正如他的自诉“充满了矛盾性”,他的骄傲,以年轻的形象不断的强迫自己向名利场发起冲刺,而现实中的他胡子拉碴的被拒绝角色,被女儿拒绝,被前妻否定。这一如好莱坞的今日困窘的写照,试图追逐和维持君临全世界的影视行业统治力和影响力,然而却徒劳的眼看自己的产出逐渐失去艺术性和流量化。

就像凯奇与自己的接吻一般,自我否定的更深层次其实是自恋,借由女儿愤怒的斥责深层次的暴露凯奇那作为演员所表现出来强烈的个体性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狭隘观念。这种批评揭示了影片想传达的东西,突破了电影本身的纬度,与演员现实中的生活中的那些奇葩的经验结合在一起,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也更容易理解尼古拉斯凯奇作为一名演员,所遭遇的艺术与现实,工作与生活,父亲与妻女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和这些矛盾对尼古拉斯凯奇生活中的影响。

好莱坞的编剧,很好的抓住了这个点,利用了电影爱好者,对尼古拉斯凯奇作品的感情,所引申到对尼古拉斯凯奇影星个人生活的关注,并对他的生活进行了一次戏剧化的处理,就像是关于《李尔王》的提示,在尼古拉斯凯奇光鲜亮丽的影星衮服之下,已经爬满了虱子。既然如此,反正债多了不压身,编剧们索性借着这部影星授权胡乱改编的皈依好莱坞传统主流叙事电影,展开了一场对于当下好莱坞为主导的美国影视行业的一场辛辣的讽刺,无论是批评“冒犯”“低俗”的脱口秀投机取巧窃取大众喜剧审美取向,还是对《漫威》和《星战》系列少年作品拉低原本成熟主流电影市场下限的怨念已经突破了纬度,亦或是即使贵如尼古拉斯凯奇,依然难以维系与好莱坞业内大佬甚至是自己的经纪人的塑料友情,无不隐隐的藏着一份无需详细言说的默契。

在凯奇的西班牙之旅中,门外汉的男二号与凯奇磕药,讨论,分析然后东拼西凑挪用其它电影桥段的创作过程,在令人捧腹之余,更是道尽了编剧们的辛酸,想要制作一部电影的门槛之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电影的极端工业化发展的后果,就是失去了艺术性,如同流水线下的产品,不得不依靠用“噱头”制造流量,甚至是利用其它手段推高电影的市场地位,以商业性统帅电影艺术。在这样的客观现实下,自诩为相对专业的编剧们不得不忍受金主,门外汉们不靠谱的想象力,市场营销的“建议”,甚至是演员自身的偏好等诸多因素的重重限制,才能做一部已经距离自己初衷面目全非的电影。

而那些加诸于电影之上的东西,在凯奇电影结束,凯奇怀抱妻女在大兵们持枪瞄准的余声下,摄像头缓缓推升,定格在美领事馆和其旗帜在夕阳下的镜头时,更是揶揄了凯奇多年来拍摄好莱坞电影并且身为意识形态宣传先锋的特殊经历,潜台词亦是饱含怨念羡慕欧洲“新浪潮”电影自由奔放而又个性鲜明的意思。

影片为人称道的地方,还能通过尼古拉斯凯奇影片中周边产品的展示,那些琳琅满目的收藏虽然令人捧腹,莞尔一笑其能够将多年的从业纪念品拿出来支持义务拍摄,看出来凯奇对于这部影片的重视程度,尼古拉斯凯奇在影片中其不止一次对自己说“要把握这次机会”,想必在漫长的挫折和失意中,他的艺术之魂早已饥渴难耐,这不仅仅是一种重回名利场的渴望,更多的是一生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所对于超越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尼古拉斯凯奇不同于一般的天才演员,如彗星崛起又隐没;又不同于流量的包装“天才”演员,靠一首歌“出道”,利用经纪如同邪恶宗教一般的推广,组织去控制年轻人为支持,崇拜买单。尼古拉斯凯奇是起起伏伏的,他在不同的阶段都创作出不同的经典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夹杂在一大堆低成本小电影中,即使是再烂的片子,人们也很容易发现尼古拉斯凯奇在其中努力工作的样子,这往往形成了具有反差的荒诞结果——尼古拉斯严肃投入的表演个形同儿戏的电影。观众们都能看出来是烂片,作为影帝的他更知道自己在拍摄什么。所以在影片中他为自己辩解“拍片是工作”,不是他不想拍好片,是他只遇到这些烂剧本,他很有“职业精神”,他没得选,不得不拍。他所表现出来的耿直的背后,隐隐带有一抹时代悲哀的底色——编剧行业的经历,曾经立足于传统戏剧基础上,充满想象力朝气蓬勃的编剧行业,其实被互联网碎片思维所冲击,那些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运镜已经不为年轻人们所喜爱,年轻人们用1.5倍速,2倍速看电影,如同追逐更强烈的刺激一般拧开自己的阀门限制器,甚至用3倍速看电影。刺激,是满屏幕色彩斑斓的飞舞机器人和帅气英伦的某侠残忍血腥的花式杀人法,是爆炸,是光束,是简单直接的剧情里的裸露,是要求观众拒绝思考,只要接受影片的因为所以,是大量埋藏的几何图形暗示,是劫掠和复仇的古老命题,是轻浮的一见钟情等最快速便捷的两性媾和识别信号,是全世界人民无论贵贱,都要给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带路……这一切,拼接成一部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产出的“优秀”电影的稽准。

因此就像是影片中cia探员对尼古拉斯凯奇所洗脑的那样,观众必须需要噱头,需要绑架,飙车,枪战,有人死亡的故事,这样人们才能耐下心去看作为这些刺激场面之前的铺垫作用的喜剧元素,思考元素甚至是大结局搂着老婆孩子站在星条旗下的教育元素。作为好莱坞意识形态背后真正的操盘手的具象代表,一身肌肉的光头cia探员对尼古拉斯凯奇的说教,充满了祖师爷耐心开导徒孙的讽刺意味。

“艺术的确是全人类的,但是好莱坞是美国的”这种颠倒了影片——视觉传媒的本与末,这是影片创造团队意识到却不敢言明的问题。他们只好委屈的顾左右而言他,表示在商业的规则指导下,他们可以在影片中利用台词表达不满,但是却必须在影片中,中规中矩的把所抗议的厌恶的东西,完整的呈现一遍,这就是客观的不能逃避的囚笼:尼古拉斯凯奇不能拒绝好莱坞,而编剧们不能拒绝美国。

所幸的是,尼古拉斯凯奇那跌宕起伏的人生从业经历,完美的将这些编剧们的小心思囊括其中。他本身就曾是好莱坞文化霸权攻城掠地时期中不能忽视的一员猛将,同时又是好莱坞文化霸权体质培养出来又随波逐流的一枚棋子,从年少成名 ,到横扫各大奖项,到破产离婚,无人问津,到去小电影里被怪人追着满银幕的跑。他如同一枚好莱坞的徽章或者某个符号一般引人瞩目。这也让他那中年男人的狼狈在荧幕背面呼之欲出。这种经历引发的观众同情和被转移注意力的对他人生的窥探,将编剧们的怨怼覆盖在光怪陆离的戏剧冲突和插科打诨的对白中。

在影片中,观众能够看到尼古拉斯凯奇的郁郁不得,所有人都承认他作为演员的优秀,即使没有人能作影坛的常青树,但是他却是绝不服输的那一波。

他尝试了许多类型,无论是惊悚,还是科幻,无论是剧情,还是脱口秀,无论是纪录片,还是跑龙套,我们始终能看到那个倔强的身影,穿梭于大小银幕之间,探寻各种可能。

人至中年,仿佛陷入了某种困境,身体机能逐渐下滑,可是内心的欲望却在高涨,外界的体感和内心的波动截然不同,巨大的错落感让人仿佛于生活中逐渐失控。尼古拉斯凯奇的人生,犹如一场跌宕不羁的电影,他似乎不愿驻足享受自己的名利,反而肆无忌惮的挥霍着那些辛苦赚来的收获,无论是家庭还是金钱,全世界的他的观众都看着他犹如自毁般的拾阶而下,然而他却我行我素,依然执拗的坚持着自己的活法。

这个电影,无非是他从业生涯中的一处驿站,尼古拉斯凯奇跌跌撞撞的前行,任何人也想象不到他会在何处靠岸。

他只是在某个命定的时刻,为所有喜爱他的影迷,献上一个以他自身现实生活作为蓝本所加工的诙谐的故事,这个故事好与不好,他选择交给那些观看电影的人来批判,那既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又是一个人的半生。

而他真正想说的,藏在其荒诞表现下的真实心声,其实借由他在观看《帕丁顿熊2》时流下的眼泪,已经说明了:

“这是一个关于人如何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故事。”


天才不能承受之重The Unbearable Weight of Massive Talent(2022)

又名:超重天才 / 超吉任务(台) / 丧尽癫才(港) / 天才无法承受之重 / 不能承受的天才之重

上映日期:2022-03-12(西南偏南电影节) / 2022-04-22(美国)片长:107分钟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 佩德罗·帕斯卡 蒂凡尼·哈迪斯 莎朗·豪根  

导演:汤姆·戈米肯 编剧:汤姆·戈米肯 Tom Gormican/Kevin Etten

天才不能承受之重的影评

Rohya
Rohy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