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有没有试过在舌尖尝过炽热的愤怒,那股力量麻痹的感知,强壮你的肌肉,你只能感觉到拳头像两台铁鉆,肾部以上直至脑脊,一片麻木。如果还能找到在学校与人用拳头单挑斗殴的记忆,或许才能完全投入进《300勇士·帝国崛起》。

起初它穿过空气间隙,如情人般温柔地抚摸发丝,随后它刮起迅猛的言语,那些话象征着自由,伴随着牺牲。

故事开始斯巴达女皇的旁白,叙说那段发生在300斯巴达勇士之外的有关地米斯托克里(下称地米)和“马拉松战役”的后续故事。传说地米在海滩战役中杀死了大流士王,但放过了日后自称“万王之王”的薛西斯。本故事给了波斯那方十分长的篇幅叙事,有了前传半温不火的教训,这次导演扎克·施耐德在叙事上多花心思,先是在旁白中将时间轴拖后,随后带出几个主要人物,然后将几段零凑发生的事段提出,缝接一块铺垫后续并且让阿特米亚(即特美西亚)和地米更加有血有肉,当故事进行到前传即300斯巴达勇士死亡那个时间点时,用地米第二次前往斯巴达英雄之乡寻求斯巴达女皇的海军援助,并带上阵亡国王列奥尼达斯的剑。结局一如既往从史诗般的以多敌少海战开始,随着斯巴达女皇的复仇帆船来到,阿特米亚死在地米面前,薛西斯转身走向黑茫茫一片波斯陆军,故事结束。

如果不过度渲染地米的个人领袖色彩,故事将更为精彩,不知是否因为主创们觉得阿特米亚这个角色不够有力,所以给地米准备了两席“战前训话”的机会,用十分中肯的眼光看,地米的领袖气质被过度消费了。阿特米亚是一位忍受巨大羞辱和肉体摧残的女人,她亲吻死人头颅的镜头可能会给观影者造成肤浅造作的第一观感,但那其实藏有一个象征,意味着这个女人与死神为伍。紧接着为法国女郎准备了许多彰显无情的场景,包括和地米在船舱“大战”,我想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女演员面对为阿特米亚准备的这些戏,一定毫不犹豫地投入进去,艾娃为自己赢得了机会,证明法国女演员并不只有温柔一面。

接下来是短短的历史课堂,可以帮助各位更充分的投入进影片中——
故事交代陷入丧父之痛而一蹶不振的薛西斯接受阿特米亚的计划,被涂上古怪的药,然后走向沙漠。这点符合宗教中试练和重生的神话寓意,本来三百勇士的镜头就带着神话色彩,这就让后来薛西斯成为全身金黄的“神王”显得不那么突兀。
大流士王是波斯的史王,他打造的波斯帝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创造了国家版图横跨欧亚非的历史奇迹,影片中展现的波斯海军还有波斯陆军,其庞大数量其实是来源于这个国家实行的战争奴隶制,每攻下一个地方就获得新劳动力和新战斗力。故事中阿特米亚说自己站在一万人之中却觉得孤苦伶仃,阿特米亚原本是希腊人,受尽煎熬后被波斯使者带回波斯国,国家实行的战争奴隶制度虽然能给任何在位的波斯王百万大军,但在内部军心散漫,或者根本没有军心可言,因此要打仗必须用死亡的方式恐吓手下军队和奴隶。
再看看阿特米亚的海军,她掌握波斯国的海上部队,他们的船其实跟地米的雅典海军用的船没什么区别,都是依靠船桨进行移动的低级船,但船身和可搭载数量远远超过地米雅典海军,因为波斯拥有更多的奴隶,奴隶是不用战斗的(希腊海军的划桨人同时也是士兵),所以波斯的船更大更猛,俗称“苦力船”。
作为航海爱好者,继续来看看斯巴达女皇的“复仇舰队”,地米雅典海军用的船更像是被放大的木筏,根本不能应付爱琴海的天气,细心的各位可以发现,地米战斗的区域总是能听见海鸥声,那意味着靠近陆地。但是斯巴达女皇的舰队,看上去更像是维京人的远航船,属于单帆船,故事中斯巴达女皇的军队来临时那股汹涌的气势和吼叫声,其实并不只是配乐激昂了一点喔,那是因为船上没有人划桨,动力全靠海风,所以在船体碰撞的那一霎那,斯巴达勇士们可以倾尽全力,如雄狮般一口吞掉对手。

分析了船,来看看“伤害”。三百勇士两部影片中大量“Z解”镜头,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其实是有历史考究的。在古代,战争比现在残酷许多,可能第一个敌人倒下后士兵还会觉得害怕或者为自己活命祈祷,但若被同一个人杀害了第二个敌人,那这个人将在面对第三个敌人的时候变成恶魔。这完全跟神秘主义或者宗教什么的无关,这是人类身体的奥秘,肾上腺素不仅会麻痹痛觉,还会麻痹大脑,让大脑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拳头和眼前三米范围,这是人类野性本能的爆发时刻。刀剑伤害对方身体,影片中是一下搞定,在历史中,是好几下,也就是说,“杀红了眼”的士兵无法抑制本能冲动,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攻击、破坏对方的身体。有古老的哲学认为,文化的起源不是思考,其实是杀戮,人类的本性或者说自然的本性是“死亡带来生命”,这过程非常残酷,会在人类心中煎熬、反噬心灵,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人类才编制了神话,进而产生了宗教文明,随后形成了文化。
斯巴达被称为“英雄之乡”,寓意诞生人类最伟大战士的地方。可见用钢铁的绝配有两个,肌肉+英雄。英雄在这指代一种流传在斯巴达的战争文化,他们崇高理想认为战争是将野蛮驱逐出去的唯一方式。他们看不惯雅典人,认为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是需要血肉牺牲的,而不是唇舌之争能办到的。美国人喜欢战争和民主的故事,因为国父华盛顿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了这个国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是这个星球上最早以“理性”建国的国家(随后又出现了一个、那是中国),雅典人争论无休那是因为他们缺少“理性”,任何一个拥有“理性”的人都会同意斯巴达的战争哲学,即要和平必须有牺牲,而斯巴达的勇士就是为了牺牲而活着的。现在各位能看到希腊哲学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其实背后多半是因为它有国力强盛的两个崇拜者。
薛西斯再一次证明自己空有咆哮功力,没有下战场脚力,在这次故事中依然没有见他的黄金躯体下战场搏斗。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波斯军会输,太假了,第一部都没输。波斯军以步兵和骑兵见长,在这点大流士王的唯一对手可能就是成吉思汗的铁马骑兵部队,可以看到故事中给波斯军增加了大象和巨人等等奇奇怪怪的强势兵种,其实这是一种象征,告诉观影者在那段历史中,波斯军在陆地上是所向披靡的(骑兵、象兵、巨人这些都是没办法过海的)。而第二部故事中的主选战场是爱琴海,这正是波斯军的软肋,即便拥有最强大的部队,能出海的依然只是些步兵,最关键的是他们没有发展航海技术,船只仍然停留在木浆船的技术水平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为什么波斯啃不下希腊,这也给故事里面一场场以少博多的战斗提供了逻辑支持,在荧幕上目睹这段历史后,下次去爱琴海,可要多花点时间听听从海上飘来的海风,难怪希腊人热爱着那片海洋,那可是保护他们历史和自由民主的最坚实盾牌。

把三百勇士当成是“爽片”的观影者,要睁大点眼睛,其实故事中有许多值得挖掘的背景知识。这个故事围绕着“牺牲和民主”这个主题,用斯巴达的战争哲学试图带给活在电子时代的观影者,视觉冲击和历史回响,用神话传说般的暴力美学展开一个真理讨论:我死还是我灭。“rather die on our feet not die on our knees”斯巴达和雅典勇士用血肉交出了那个永恒答案,宁愿我死,不可我灭。

希望维京传奇带来的历史剧风潮能开启希腊历史剧,这是神奇的土地,他们早过其他土地不知多少年,思索出这个世界最聪明的并不是神,而是不断求知的人。有最聪明、最渊博的哲学家,也有最强悍、最伟大的钢铁战士。《300勇士·帝国崛起》是很棒的续集,推荐各位去收看并收藏,其实片名后缀应该改成rise of freedom或者自由之风,或许更贴切。





300勇士:帝国崛起300: Rise of an Empire(2014)

又名:战狼300:帝国崛起(港) / 300壮士:帝国崛起(台) / 300:一个帝国的崛起 / 300:阿尔忒弥西亚之战 / 300: Battle of Artemisia

上映日期:2014-03-05(阿根廷首映) / 2014-03-07(美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沙利文·斯特普尔顿 罗德里戈·桑托罗 伊娃·格林 琳娜·海蒂 

导演:诺姆·穆罗 编剧:扎克·施奈德 Zack Snyder/Kurt Johnstad/弗兰克·米勒 Frank Miller

300勇士:帝国崛起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