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和其他朋友的感受一样,《龙之战》的排片太少了。石家庄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地段好有名的UME影城只排中午12点的一场,剩下的几个排这个片的影院都是较为偏远的,而且时间点都不好,不是中午的就是午夜。。。我和哥们去看的金棕榈旗下的一家影院,还好是个18:30的场,算是时间还行的。。我们去的时候一开始就我们2个人,后来陆陆续续的来了中国也就是12个人左右。我相信这部片如果多安排场次,票房和效果会好很多。很多片从一开始从影院方面就给下了定论,不安排播放,再好的片也火不起来。

当然,《龙之战》虽说还无法达到特好,特别经典的程度,但拍的确实不错,主要是在战争场面上拍的很好,很到位(当然,我看知乎里有朋友说武器装备里还是有硬伤,太专业了看不出来),影片一开始就标明有军事专家 徐焰 的指导。和我同去的哥们当过兵,也评价很多作战细节,比如法军在炮兵使用的方面拍的是比较到位的。里面对法军、清军的刻画也是相当到位,看罢此片,意识到当时清军和法军确实有时代差异的战略战术,虽然清军经过洋务运动,也使用了西式武器,但是其作战思想和战法与西方强国军队是有巨大差异的,是中世纪封建军队与近代化工业军队的巨大差异。冯子材的战法是老式冷热兵器混用的战法,即使已经装备了较为先进的西式武器,里面拍的法军主帅尼格里非常睿智,战略战术非常老道,可以说和冯子材是高手之间的对决,一反神剧里面敌人要么无脑,要么白痴的情节,大量使用炮兵,尽量避免近战。镇南关大捷的伤亡人数,尤其是法军的伤亡人数至今还有争议,但是不论怎样,冯子材是惨胜,是在己方付出较大伤亡后,在战略上达到战败击退法军的目的。看过之后,我对教科书里说的“不败而败”痛斥清廷软弱无能的传统观点表示了怀疑,其实现在看来,在大捷之后‘’乘胜即收”,其实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但无论怎样,中法战争双方停战,中国没有失败,也没有胜利,虽然丢了安南,丧失了一些权益,近代几场大战里面少有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停战,也已经很不错了。

本片也有一些遗憾与败笔。结尾几个人物的结局就是典型的不成功之处。首先,曹云金演的冯相贤作为督战队的首领,在前面战斗中还在对己方逃兵痛下杀手,后面就私放随从出逃,最后逼得老父不得不忍痛斩子,这段说实话看罢之后感觉很突兀。先不说在片中把他这么一个有能力,懂外洋事务的人才编成这么个死法很可惜,就说冯子材的儿子历史上是不是这么死的都有很大疑问。我记得教科书里讲到镇南关之战里有明显的一句就是冯子材“率二子”冲出战壕,也就是他两个儿子是跟随他直接作战的,如果影片这么拍也可以凸显上阵父子兵的悲壮感,但是却把冯相贤拍成违纪处死。如果冯老有后人,会不会像当年《霍元甲》里编的霍家被灭门,霍氏后代把李连杰等人给告了的桥段再次出现也不好说。唯一一个解释,就是编剧导演为了塑造冯子材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伟光正”形象,凸显其刚正不阿,大义灭亲的形象而硬生生的的设计的,也就是非得让爱国将领家破人亡损失巨大才能是英雄,这一点没有逃出老式主旋律片的窠臼。(或者是编剧导员故意设计的让曹云金“欺师灭祖”付出代价?呵呵)另外,最后到酒窖点火那段,片中麦副将坚持亲自去点火,拍了一段挺感人的让年轻人都走,自己去点火烧身,典型的自杀殉国的情况,但当时片场就有人说了,点火一定要到跟前去点吗?不能用引信吗?编剧导演一定要麦副将死在这里,也没有办法了。第三,就是越南女子阮月的结尾一枪。本身作为给法军服务的尼格里的秘书兼通讯员兼性奴(影片开头有一段比较香艳的尼格里和阮月的不可描述的镜头),能够做到出于同情与良知把依南给放了,已经挺好的了,结尾拍的法军从凉山撤退时她反而坚决不愿意走,最后被尼格里派人枪杀灭口,感觉也很突兀,我和哥们都不理解这一段的意义是什么?难道象征着越南人民也不愿意和法国侵略者一起失败,同舟共济了?不和逻辑。想必阮月的角色和剧情,估计是为了扮演者罗云琦(网上有人说是所谓中国第一胸)专门设计的,片头那段不可描述的镜头开始前,也重点拍了一长段chest。。。可能是想利用其类似“艳星”的特征拍的。。


不过,我倒是认为开头那段不可描述的镜头除了借用香艳元素吸引眼球外,也有象征意义,就是说明此时越南已经成为法国的囊中之物,越南已经可以在法国胯下肆意蹂躏,象征着越南此时的悲惨命运。再多说一句,片中依南和冯相贤在酒窖里提前成亲,并且也有一段激情戏,那段其实挺能升华主题,就是大敌当前,年轻的新人也要上战场,先彼此交给对方,显得很悲壮。

网上朋友也有人说了,就是结尾用火龙显得有些唯心,这其实也是片中点题的桥段,所谓龙之战,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巨龙怒吼,驱赶外夷,不过结尾收的有点太快,法军在后援不继,其实除了镇南关之外,也可以多几个凉山追击和驱驴大战的镜头,虽说清朝也是付出了较大伤亡,但是也让尼格里身负重伤,如果能拍出这一点,就显得效果好些。(2014年吕良伟主演的《镇海保卫战》结局是不合史实太夸张,把孤拔压成重伤后,孤拔竟然能上岸和薛福成谈判,《龙之战》是收的太快,没有进一步发挥。)

再乱说几句,一开始把法军演的很残暴,屠杀边民,除了杀人强奸之外,还有挖坟掘尸的镜头,不知道这类法军暴行,历史上有没有记载,如果没有这有点过于黑了。。以及片中也有出现前后不一致的失误。在一开始,越南秘书阮月在宣读法国政府的电报时已经读出“共和国为你们感到骄傲”,此时已经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了,但是后面尼格里叨叨了一句帝国军队的荣耀。。在《台湾1895》这部片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法军将领说“皇帝万岁”。估计编剧们一直以为法国是帝国时代比较NB吧。。

另外,片中把几个著名历史人物,均用的化名出现,比如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片中叫“刘元道”,苏元春,片中叫“苏银奎”,不知为何要隐去真名,难道是和《秀丽江山之长歌行》里面把郭圣通化作“过珊彤”一个道理吗??

还有,就是清军将领作战时,是否还穿战甲的问题。综合涉及中法战争的几部影视剧,比如《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台湾1895》、《镇海保卫战》加上这部《龙之战》,里面在战斗中,清军将领作战时基本上都是穿旧式铠甲出现,按理说,在近代热兵器已经比较发达的情况下,这种铠甲已经意义不是很大了。而涉及甲午战争的片,清军将领就没再有穿铠甲出现的镜头了。不知道这一现象是不是经过历史考证?如果知乎里有军事大神,请科普一下。。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提及事情就是清军的军服问题,片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场景,就是临时招募乡勇组成的“萃军”与身穿正规军服的淮军站在一起接受训话的情景。问题来了,淮军的军服是那种带红顶帽穿兵字服的正规军服吗?淮军在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留下的和湘军一道被改编为“驻防勇营”,也叫“防军”算是国家正规兵种,不过他们的军服是否像绿营那样正规化就不好说了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镇海保卫战》里清军负责都是正规军服,而类似《甲午陆战》《坂上之云》等讲甲午战争的片,里面清军军服就和太平天国里面一样缠头巾了。所以,要是有懂的大神,也可以科普一下。

最终,虽说这部剧的瑕疵也不少,仍受到旧式主旋律片的套路影响,但是已经有巨大的进步,是一部好片,非常值得一看,但愿能够多排片,多宣传。

龙之战(2017)

又名:The War of Loong

上映日期:2017-08-04(中国大陆)片长:112分钟

主演:刘佩琦 曹云金 罗昱焜 李子雄 

导演:高峰 编剧:邢原平 Yuanping Xing/陈文贵 Wengui Chen

龙之战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