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评价电影的首要因素往往是剧本。逻辑缜密、台词自然、设定合理,对我来说,比镜头语言更值得我关注。因此,编剧也是我在导演之外会关注的第一角色。《星际穿越》算是我在电影里的白月光,它激发了我对电影世界的遐想,推动了我对宏大的电影世界的探索。对于它,前后两位编剧分别在剧本里加入和提炼了自己的想法 ,而这些想法里往往藏着编剧本人的感受和经历。
一.漫长的创作时间
谈起它的剧本,往往要追溯到06年。和很多人认知里不一样的是,基普索恩并非导演请来的顾问,与之相反,导演才是那位乙方。基普索恩与琳达奥布斯特讨论写出大纲后,请来斯皮尔伯格当顾问,斯皮尔伯格又点名乔纳森诺兰当编剧,而在斯皮尔伯格退出、导演位置空悬之时,克里斯诺兰才正式登场。在过去的四年里,他虽然并未加入项目(在写盗梦,勿cue),托他好弟弟的福,却一直在与项目进度保持同步。斯皮尔伯格退出时,虽然并未记载他从何得到消息(例如是否因为乔纳森诺兰告知),但13天后他就捡了个大漏,衔接紧密,同时又留了考虑的空间——他做事一向周全。此时他刚刚拍完《黑暗骑士崛起》,结束了在dc述职的日子,开始腾出手来谋划自己下一部原创电影,可谓是瞌睡递上了枕头(对基普索恩和克里斯诺兰都是)。
星穿自13年开拍,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剧本的创作跨越了七年,辗转自三人之手,而天时和人和都对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乔纳森·诺兰
乔纳森·诺兰第一次被奥奖原创剧本提名那年是25岁。实际上,他并没有直接参与剧本的创作,《记忆碎片》的剧本大都由哥哥克里斯·诺兰独自完成。这个报法无论是仅仅出自“原创”提名的考虑,还是为了提携弟弟,我们无从得知,但乔纳森·诺兰算是在好莱坞留下了光辉的第一笔。六年后《致命魔术》,八年后《黑暗骑士》,如此成绩成为斯皮尔伯格赏识他最重要的原因。
其实乔纳森并非只是哥哥身后一个浅薄的影子。作为克里斯·诺兰最早的合作者之一,也是目前和他最长久的合作者(近四十年),他是唯二对诺兰电影核心有着直接影响的人物,另一位是制片人/妻子艾玛·托马斯。如果深入研究,会发现至少九部电影都有他的手笔(还不包括导演年幼时拍的短片)。所以当然不能把他当作一名没有话语权的编剧来看待。为了写《星际穿越》的剧本,他花了好几个月啃书,学习理论,又在加州理工俱乐部与各位教授谈论剧本设定的合理性。他的学习能力、敏锐思维、新奇想法为剧本注入了强心剂,过于跳脱和新奇的思维也逼着基普索恩开始在半梦半醒间思考。后来克里斯诺兰加入,基普发现他们兄弟俩在这点上如出一辙,很无奈。
2007年11月,乔纳森诺兰开始写作。11月5号,编剧大罢工,停止。2008年2月,乔纳森诺兰回归。虽然我觉得他私底下还在给克里斯诺兰写黑暗骑士的剧本……先不提这个。2009年6月,乔纳森诺兰在写完第三版剧本后,抽身去创作《黑暗骑士崛起》的剧本,与此同时,他的父亲,布兰登·诺兰也身患重病。“乔纳在他父亲最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一直陪伴在伦敦,直到当年的12月份。”
从这儿,他的家庭开始逐渐出场。
当我们谈论一部作品,往往不能脱离创作者本人。乔纳森·诺兰的个人印记就相当明显。他对世界的态度往往是讽刺的、调笑的、恨铁不成钢的,对于死亡这一议题更是有着相当悲观却崇高的看法。原剧本的结局更加灰暗绝望,相当乔纳森·诺兰(如果联想到poi的话):库珀在两百年后回到地球,发现儿子死了,草场也淹没在风雪中。他奋力想回到飞船,却在半路晕了过去。等他在空间站醒来,看见了他的曾曾孙。他的曾曾孙把手表交给他,就是他离开地球前交给儿子的那个。
是的,在原剧本中,墨菲·库珀是个男孩。是男孩的原因也很简单,乔纳森诺兰投入了自己。他给主角取名墨菲,那条定律“只要有可能,就一定会发生”,他喜欢它,本人则就是计划外的家庭成员,the happy accident。“乔纳森”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上帝的礼物”。所以库珀的原型也呼之欲出,那位在剧本撰写途中染疾去世的父亲。巧合的是,隔壁房间,克里斯·诺兰也在以这段父子关系为基础创作。他在写《盗梦空间》。
综合两人作品,不难看出兄弟俩对于父亲认可的渴望。然而并没有直接证据说明布兰登·诺兰对他们的态度是否有差异,或者一视同仁的差、好。资料里,布兰登的态度飘忽不定。他把哥哥送去寄宿学校,又让他一人留在伦敦。他送给哥哥第一台摄像机,却又建议他去读正经大学而非电影学院。他对小儿子的态度更加模糊不清,两人之间除了乔纳森侍疾这件事,其余皆为空白。也许还能算上乔纳森并没有中间名这件事,不过对那边取名文化研究不深就不多说了……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年幼时,布兰登陪伴儿子们的时间并不长。他经常出差,带着故事回来。他从事广告业,四舍五入是影视业(他和雷德利斯科特合作过),而这也影响到他后两个儿子:他们都是好莱坞中的一员。在乔纳森笔下,父亲更加愧疚,更加耐心,陪伴他们的时间更长。poi里TM对芬奇的态度很可能也受到这段关系的影响。隔壁克里斯诺兰直接摊牌,费舍为了父亲一句认可宁愿相信梦境,纵使二人情薄,他对父亲也始终保有念想。他们对于父子关系的解读始终有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
墨菲·库珀——聪颖、大胆且有点离经叛道的小男孩,看着他,我们并不难看出乔纳森给自己的人设是什么。
二、克里斯·诺兰
艾玛·托马斯与克里斯·诺兰相遇于大学的第一天,其相遇方式也相当罗曼蒂克,从此之后,诺兰电影里的男主角在失去妻子后只有抚养孩子和追杀仇人两条路。我猜想克里斯·诺兰在思考失去艾玛的可能性时结结实实地打了一个寒战,并为此感到惊悚不已。
作为制片人,艾玛·托马斯办事高效、雷厉风行,在应对片厂时展现出的手段更加强硬和有效。她进入work title时,她亲爱的丈夫还在被办公室工作折磨得痛不欲生——《追随》的设备、资金和后期发行,至少百分之八十是艾玛的功劳。后来克里斯携《追随》回美国,也是因为艾玛因工作调去了洛杉矶。克里斯谈起她的时候,总是感激不已:“她参与了所有事务,她是我在创作过程中最亲密的挚友,我总是把自己的最新创作第一个给她看,并且她真的完善了所有后勤工作。”在《星际穿越》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她)总是更冷静的那个。”原剧本里这句并不存在,是克里斯后来添上去的。这样的设定,很难不让人觉得有艾玛的影子在里面。
而男主妻子原型的确定,也预示着男主原型的转变:在重写的剧本里,库珀变成了克里斯·诺兰自己。同样屡屡出差,同样错失了孩子成长时光,相似的情景无疑让多年后的克里斯对父亲更加理解,也想起了他的大女儿芙罗拉·诺兰。芙罗拉出生于2001年,前一年《记忆碎片》上映,导演正式迈出进入好莱坞的第一步。接下来芙罗拉成长的十年也是她父亲最忙的十年,05/06/08/10,不是在拍片就是在拍片的路上,自然错过了很多与女儿相处的时间。
多年前,汉斯·季默、克里斯·诺兰和艾玛·托马斯在伦敦一家餐厅吃饭。大雪把他们困在了餐厅里,只得继续聊天。他们聊到了孩子。汉斯季默说:“孩子出生后,就再也无法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你总是在透过他们的眼睛看自己。”这句话启发了导演。他日后想起,在剧本里写下:父母是孩子的幽灵。他筹备项目时,送给寂寞一页摘要,正是用他二十岁那年父亲送他的打字机打出来的。
《星际穿越》的假名是给『给芙罗拉的信』。《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提起这个名字,解释它为“春之女神”。导演说:“你必须离开家、离开自己的孩子去做这件工作,但是你心里非常希望和孩子在一起,我深刻感觉到这份情绪。我热爱我的工作,这是绝对的。我非常幸运可以做这件事,但心底却感到内疚—非常内疚。孩子越长越大,我却渴望抓住过去。时间飞逝得太快,让你忧伤。每个父母都说得出这样的感觉,每个父母都经历过。因此《星际穿越》来自于一份非常私人的感情。”
书架背后声嘶力竭的库珀也许正是克里斯·诺兰的缩影——一面他对家庭眷恋不已,一面他抽身决然。旧日的他送他自己抵达此处,失去的时光无法被改写。克里斯·诺兰出发去拍戏,在外面呆上半年,回家,芙罗拉已经不再拥有之前画在墙上的身高。最终库珀回到墨菲的身边,芙罗拉也已经长大,明白了父亲出发离开她的必须性。所以墨菲把库珀推开,芙罗拉也不再要求父亲一直留在自己身边。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无法倾诉的心事,已经永远地消散了。
三、乔纳森和克里斯
汤姆·库珀,原始剧本和重写剧本中戏份都不多的一个配角。无论是哪个版本,他的形象都是头脑顽固、脚踏实地、尖酸刻薄、不懂变通、阴阳怪气的。作为库珀的大儿子,他的高光时刻是那段录像:娓娓展开的半生,对着墓碑倾诉式的独白,在父亲离开时未曾流露的感情终于流露出来。作为墨菲的哥哥,他俩关系并不融洽,反而喜欢斗嘴和拆台,两人感兴趣的领域也各不相同。他的形象和同是哥哥的克里斯·诺兰似乎相去甚远。但出于我对兄弟(我说的是原始剧本)关系的兴趣,在研究编剧本人生涯时,会发现一些奇妙的巧合。
第一次意识到乔纳森·诺兰和克里斯·诺兰是兄弟的人,往往会疑惑为什么他俩的口音大相径庭。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他们的父母说起。父亲布兰登·诺兰是伦敦人,母亲克里斯蒂娜则出身芝加哥,这样的家庭结构让兄弟三人在大洋两岸反复奔波,两国的文化同时给予他们营养。他们成长于伦敦,却会在埃文斯顿度过夏天。作为家中次子,克里斯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他在十八岁之前,一直被迫思考要选择哪国的国籍。好在他十八岁时,法律更改,他同时拥有英美两国国籍。
观看克里斯·诺兰前期的三部电影,你总能在其中找到不安和惶恐,万物尽无归属,主人公孑然一身,唯一亲密的人往往不怀好心。他十一岁时被父亲送进巴洛丘天主教寄宿学校,逼仄而禁欲的学校生活在他的脑海中搭起冰冷的高台。而他生活中的乐趣是在舍管小屋的电视上看电影——就是在那里,克里斯·诺兰看到了《银翼杀手》的盗版录像带。《银翼杀手》对他的影响之大,也有此原因。接下来,1984年秋天,他拿着自己的艺术奖学金入读黑利伯瑞学院,此学校以军事化管理闻名。
很多人认为他电影没有“人味”实缘于此。他的早期作品更集中于主角本身的复杂心理,他们追求建筑,又被建筑所吞噬。而他中期电影那种奇怪又有点别扭的感情实则是小家庭加入后进行一定缓和的缘故。纵观他年少时的经历,会发现他大半时间都游离在原生家庭之外。他说自己是“局外人”,而英美两国的拉扯更是让他惴惴不安,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哪里。——这也是《盗梦空间》他一定要回国的缘故。他并不是一定要回到那个地方,而是一定要找到“家”。
而同样家庭出身的乔纳森,这样的感觉就不强烈。其实这也有迹可循。他十一岁时就跟着父母在芝加哥定居,而十七岁正读高中的克里斯·诺兰被迫独自留在伦敦。
这样的剧情似乎有点眼熟。墨菲跟随父亲脚步进入NASA,汤姆留守老屋。所以也不怪我会将两者联系起来:万一编剧真的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呢?
克里斯谈他们的兄弟关系时说:“我当时在读寄宿学校,所以我算是个局外人。我不想过多地谈论我们的成长过程,因为我不想替我弟弟发言。乔纳森比我小六岁。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越来越亲昵,以及从《记忆碎片》开始进行多次的创造性合作。”
导演对他的少年时期避而不谈,说明那段时光带给他的总体感受并不美妙。对乔纳森来说却没有那么多顾忌。实际上,他们俩幼时的关系并不像克里斯口中那样疏离。乔纳森两岁时,克里斯在车库拍定格动画,他就去做一些两岁孩子能帮上的忙。而他哥哥和伙伴去其他地方拍时,乔纳森没事干,在他们周围晃悠,最终成功抓到机会,在哥哥按下快门时把手伸到镜头前。他哥哥气得直皱眉,最终也没把他揍上一顿。等克里斯·诺兰进入黑利伯瑞学院后,每逢假期,他们都会在国王十字车站附近的斯卡拉电影院重聚。所以他们总是在谈论电影,乔纳森说自己的观影品味是继承哥哥的。克里斯·诺兰曾说自己要当导演,克里斯蒂娜对乔纳森说:“你已经找到工作了。”
“soundingboard”,这个词分别被克里斯·诺兰用来形容过乔纳森·诺兰和艾玛·托马斯,意思是共鸣板、参谋,这也就不难看出两人在他身边扮演的角色。所以《盗梦空间》的剧本也有乔纳森的想法,《星际穿越》剧本的传递更是毫无阻碍。某种角度上,他们的思维是相似的、共通的。乔纳森在他的剧本里写下二十三年后库珀观看家人录像那场戏,克里斯看完深受触动,于是保留了下来。传记里说:“乔纳森的剧本显然唤起了他和他哥哥的童年记忆,当时太空竞赛在大家心中仍是新鲜事,他们会黏在电视机前看着卡尔·萨根的纪实影集《宇宙》,或全家一起出去看《第三类接触》。这些,都发生在诺兰被送去寄宿学校、全家搬到芝加哥以前。”也许在某一刻里,克里斯明白了他弟弟对于童年的怀念,而他加以尊重,尽可能不改变这部分。
异同异同,解释完同,更有意思的是异。结局的不同,反映的正是他们在创作上的分歧,也许也是他们后来分开的伏笔。前面提到乔纳森的结局更加惨烈,而克里斯的结局更加温和。在14年的采访里,乔纳森称改动后的结局,“美轮美奂”,而他之前写的“平淡无奇”。这不是兄弟俩第一次在结局上有分歧,2012年的黑暗骑士崛起,就有传闻两人意见不一,而如果为真,保留下来的那个肯定是克里斯诺兰式的、向死而生的版本。星穿的采访中,克里斯提到,“乔纳森更喜欢说‘我们在做前人未做之事’,我更喜欢说‘我们在用正确的方式去做前人已做过之事’。”“乔纳一直喜欢写不一样的东西,不按常理出牌,这是他写剧本的动力。而我的想法是:‘对,这样很有价值,但你必须把电影当做音乐作品来思考。如果没让剧情如渐强,可能就会不好看,感觉就会不对。’我需要渐强。”
在《星际穿越》中,最明显的分歧不是在结局,也不是在有多少个虫洞(一开始有五六个)、多少个星球,而是“墨菲”这一形象潜在的转换。
乔纳森诺兰说墨菲的名字来源他自己,“我喜欢墨菲定律”,有可能即会发生的释义被他与自己意外的降生联系在一起。一开始,乔纳森在剧本里构建的是自己的原生家庭。
克里斯从弟弟手中接过火炬,告诉乔纳森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要重写。儿子改成女儿的变动不仅仅表示着性别,而是角色原型的变动:在重写后的剧本里,克里斯诺兰自己成为了库珀背后的影子,他把愧疚与柔爱借库珀之口予给笔下的墨菲,他和芙罗拉的关系成为片中的纽带。与《盗梦空间》相较,这回克里斯诺兰滑向了自己的小家庭。他比乔纳森更早地从原生家庭中的穹窿下走出,早婚带给他的是更多元的视角和感情体验,而此时乔纳森仍旧在与丽莎跑着九年的爱情长途。他的身份仍旧是诺兰家的第三个孩子,他的哥哥却早早完成了孩子到家长的身份转变。在《星际穿越》剧本中的改动中,乔纳森敏感而锐利的青年视角被后来克里斯诺兰更从容和焦虑的中年视角所代替。
采访中,乔纳森说:“我在《星际穿越》的大部分工作都完成于我为人父母乃至结婚之前。但当他开始创作剧本时,有很多孩子,并将这种视角带入其中。他把一个父亲的视角带进故事的发展间,而我则是去猜测这种情绪,如果你足够敏锐的话,就能感受出来。剧本显然受益于此。”
从某种程度上,这样的转换预示了兄弟俩分道扬镳的下文:原生家庭在他们生活中不再占据主要的部分,取而代之的是更紧密的小家庭。
四、
斯皮尔伯格退出后,琳达·奥布斯特和基普·索恩着急上火,因为这个项目所需预算之大,放眼好莱坞也没多少导演能放心让片厂放开钱包。13天后 琳达·奥布斯特收到了艾玛·托马斯的邮件,表示他们很有兴趣。而乔纳森·诺兰也打来电话,告诉琳达,“这是最好的结果了。”不难看出,克里斯·诺兰先行询问弟弟的想法,才给两位制作人伸去了橄榄枝。
星穿上映后,记者问:对于诺兰兄弟(The Nolans)来说,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最难攻克的是什么?在最终剧本中,哪一部分你们争论最多或分歧最大?
乔纳森诺兰:我会让你来回答这个问题。(笑)
克里斯诺兰:我和乔纳每次在剧本上的合作,都因为不同的情况而改变我们的合作方式。这次非常特殊,他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独自写了很久,然后他开始忙其他事,于是我说“看,我能把这个拿走,然后与我其他一直在运作的想法合并起来吗?”所以他更像是在说“行,试试,看看你会怎么做。”然后我给他看了我做的东西,幸运的是他看起来很满意。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特别的合作。我想我从他多年的研究和开发中获益,得用一双全新的眼睛来看待这个项目,并将它变成我的作品。这件事很有趣,希望他对最终的成品感到满意。但我不想和他在这件事上吵起来,因为他去忙别的事了。
乔纳森:我非常满意(very ha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