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如果说哪部电影我一定非要去看IMAX,而且是华星UME的IMAX(北京公认最大的IMAX屏幕,唯有电影博物馆的尺寸可以与之媲美,但据说现在改造后也不行了,并且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实在让人望而生却)的话,那应该只有“碟中谍系列”了,以前可能还会有“速度与激情”,但自从看过了速7后,我觉得这系列自从Paul Walker死后也不太值得看巨幕了,7怎么看怎么像是Michael Bay(《珍珠港》、《变形金刚》系列的导演)拍的,爽过之后留不下什么。

一个系列拍到第五部还能保持水准在这个时代实属不易,在特工动作片题材日益普遍出现的今天,能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新鲜感可谓难上加难。007自从换了Daniel Craig后一部不如一部,最新一部只有靠Adele的一首完整版Skyfall来救场,谍影重重也不得不叫回了Matt Damon来继续往下拍,唯有Ethan Hunt领衔的IMF小组可以一直吸引着我一部一部继续追随这个系列,并且精彩程度不减当年。第五部尤为让我觉得惊喜。在谈《碟中谍5》好在哪里之前,我想先讲讲有关这个系列的记忆。

第一次看“碟中谍”,应该还是《碟中谍3》,2006年,那也是这个系列在国内的第一次上映,那时我还在上高中,在隆福寺的长虹电影院。(现在这个电影院已经废了,隆福寺果然开什么都废了)说起来还算是阴错阳差,因为那次我姐明明要带我去看那时口碑极好的《疯狂的石头》,但因为场次赶不上了,所以只好买了《碟中谍3》。现在仔细想想,其实这两部电影有着一定的联系,“石头”里国际大盗麦克钢丝绳吊房梁偷石头的桥段最早也来源于《碟中谍1》里面的阿汤哥。

从罗马到上海,从飞机在风车群里惊险穿梭到Ethan Hunt在上海金茂的惊天一跳。当年没见过啥世面,没看过多少的电影的我只剩下感叹的份,感叹自己多年储备的形容词极度匮乏,那也使我第一次在电影院里听到了碟中谍的主题旋律(之前这个旋律已经被国内综艺用烂了),音乐响起,少年时代的我早已血脉喷张。

转眼就到了4年后,2012年的春节,约好了几个同学一早就来华星UME看上午第一场《碟中谍4》,我记得我们去得已经很早了,但依然只抢了第一排最右边的座位。在IMAX厅里坐在第一排很需要勇气,坐到第一排边缘简直就是疯了,但看后依然觉得震撼,片头light the fuse旋律响起的时候,依旧浑身鸡皮疙瘩。后来必然又重新看了一场坐在正常位置的IMAX版,又陪父母看了一场普通的版本。(对于我爸那么挑剔的电影观众来说,近几年,我只带他去电影院看过《2012》、《盗梦空间》、《碟中谍4》、《1942》这几部屈指的片子,他的烂片点可比我低多了)即使是重复的剧情,三遍电影看得仍然是津津有味,完全投入在了惊艳的视效与跌宕的故事里。4的导演是皮克斯的动画导演Brad Bird,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能在克林姆林宫里创造出需要“跟踪反求”的黑科技了。

聊完记忆,回到现实,三年之后又是一个三年。

当我们在看碟中谍5的时候,我在看什么?说白了还是想象力,好莱坞的工业水平真的已经超越了马良的神笔,它不光可以画出你可以想象到的东西,还可以让技术充实你的想象,也就是画出你想不到的。但在碟中谍5里,并没有太多令人觉得惊艳的黑科技,武器跟前几部相比,感觉都属于DIY级别的,第一眼看到装乐器的盒子,就知道里面是武器;泰晤士河畔给U盘的第二个特写,就知道这里面有诈(特写就是伏笔啊,侯孝贤最不舍得用了);国会里一定会有一场“撕面具”戏的。这些都是碟中谍的标志元素,就像主题曲的旋律一样,你一直在等待,当它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有种故人久别重逢的感动。

我认为这部的亮点在于剧情。在一个被注定的套路里,需要怎样安排怎样发挥,不比发明一个令人咋舌的黑科技容易。黑科技你怎么来,都不会有太多的问题,科学上的硬伤除非碰见钻牛角尖的geek,没有会吹毛求疵地难为你。但“讲故事”相对来说,门槛极低的事情了,任何懂与不懂的人,都可以对你的故事逻辑进行判断,以他们认为的方式来彰显自己智商上的优越性。我承认,这个故事其实充满了太多的不合理,但是这些都是故事发展下去的前提条件,如果这些不合理没有太侮辱你的智商,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如果这里面又有了一些创造性,就值得你为它喝彩。

整整一百年前,Griffith时期,《党同伐异》(Intolerance,1916)中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就为未来的大部分的故事,提供了一个结尾的套路。动作片、谍战片、超级英雄电影更是如此,代表正义的主人公就应该最后压倒邪恶,这种模式也一直迎合着大众的口味,这使得舍己救人不算主流,同归于尽更是小众。(比如前两天看的胡金铨的《忠烈图》,正反派同归于尽,其实算是少见,国产片里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也是宁浩《无人区》一直没通过审查的原因之一)因此,《碟中谍5》也绝对不会脱离这个套路。所以故事本身的发挥是有一定限制的。这种限制是无法被打破的。片中的两个地方让我觉得很有新意:

1、Hunt水下濒死
你明知道Hunt不会死的,但是当镜头变慢,他在水里慢慢失去知觉,没有一切声响的时候,这个体验对于观众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也是前几部不曾出现过的。女主角“天外飞仙般”的降临更是把观众短时间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了下去,胸中的一口闷气大口呼了出来。我一直觉得看电影和“马杀鸡”有时候的作用原理是一样的,它对于你情绪调动有时真的很讲究,不次于推拿的各种手法与用劲,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你爽。

2、结尾反派被关进玻璃监狱中
反派越强大,冲突就越明显,剧情就越好看。碟中谍前几部结尾几乎靠的都是主角一个人的肉搏战,一拳一拳地把对手打死,然后对手又活了,然后又打死。第二部和第三部尤为明显。第一部的飞机进山洞,第四部的飞车往下砸也都属于一个套路。然而到了第五部,这类手法太容易让人审美疲劳了,打斗再眼花缭乱也不会让观众觉得新鲜,观众就会期待有没有一种更利索的方法来解决战斗并且符合情理。所以,最后的结局也很讨巧,一方面解决了之前的很多伏笔,也和一上来伦敦音像店里Hunt被白烟缭绕中昏迷形成首尾呼应。

除了这两点之外,剧情上太多的亮点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同样来自瑞典的女主,像Ingrid Bergman一样出现在了卡萨布兰卡,她的角色特征明显是在向Hitchcock电影中的一些女性角色致敬。片子中Hunt与Benji的友情更是增加了故事的内涵等。我甚至在看片的时候自己YY,在维也纳刺杀奥地利总理,是不是出典于一战前刺杀访问萨拉热窝的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的导火索事件?正好上部匈牙利,这部奥地利,刺杀领导人造成世界动荡挑起大战。但后来想想,可能还是为了跟《图兰朵》配而选择在维也纳歌剧院,那场戏也真是精彩,而我自己的YY也有些过头了。

当我们在看碟中谍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看剧情?看科技?看女主角?(007系列才是吧)我想我们看的应该是那种熟悉元素的逐步呈现吧,就像我们在春晚上期待老面孔一样。我们期待着主旋律在片头响起,我们期待着阿汤哥老大一把年纪了还在腾云驾雾,我们期待着面具工艺的最新技术闪亮登场,我们期待着各种嘬死的高难度挑战,我们还期待着一直要被取缔的MIF小组继续为世界除暴安良。

前两天看马云和阿汤哥对谈,马老板的英语真是不错,和阿汤哥谈笑风生毫无障碍,几乎一口一勺鸡汤金句。那时我觉得,如果阿汤哥会说中文话,我其实很期待他用中文讲一句话:

“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

这句话虽然诙谐的有些不合时宜,但它真的能体现出我对于碟中谍系列以及对Ethan Hunt这位角色将近十年的情怀。也希望阿汤哥能像对马老板承诺的那样,拍到碟中谍12、13、14......到那一天,我会领着我的孩子一起去看碟中谍。

碟中谍5:神秘国度Mission: Impossible - Rogue Nation(2015)

又名:碟中谍5 / 职业特工队:叛逆帝国(港) / 不可能的任务:失控国度(台) / 碟中谍:失控国度 / Mission: Impossible 5 / M:i 5

上映日期:2015-09-08(中国大陆) / 2015-07-31(美国)片长:131分钟

主演:汤姆·克鲁斯 杰瑞米·雷纳 丽贝卡·弗格森 西蒙·佩吉 文· 

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编剧: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Christopher McQuarrie/德鲁·皮尔斯 Drew Pearce/布鲁斯·盖勒 Bruce Geller

碟中谍5:神秘国度的影评

古风晕
古风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