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还是沉不住气,看完了《心术》,说实话,没有全神贯注地看,因为很多地方确实经不住推敲,整个片子,最后的最后我竟然已经把关注点彻底放在了霍思邈和美小护的爱情上面,自己也觉得没趣的很。对于片子,多多少少有点想说的话。“医患关系”确实是个敏感的话题,其实这个话题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但是最近由于多起“暴力事件”终于让这个词儿再次进入到所有人的视线中。编剧在这么风口浪尖的时刻,果断跳出来,站在医生的角度,各种神吐槽:医生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你们知道吗?医生有多么辛苦你们知道吗?医生的生命也有危险你们知道吗?

对于这个片子,我还是满怀期待的,单纯海清、张嘉译和吴秀波的联手就值得我的关注,演员的演技没话说,但是对于编剧的这种严重倒戈,我确实不能苟同。在我看来,编剧完全化身为医生的代言人,向观众进行了长达36集的“诉苦”,几乎每一集都会有无理取闹的患者,搭配着医护人员一脸心酸的表情,俨然是懵懂的孩子与宽容的母亲。编剧在费力向我们剖析:医院并不是消费地点,不是我们进医院就一定能够全身而退。一旦有了悲剧发生,最先需要明白的就是——这件事儿和医生无关。

我敬重医生这个职业,我承认,这个职业承受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毕竟自己在和死神赛跑,毕竟每天自己都在做着“人命关天”的事儿,但是,也正是由于这样,医生的这个职业的门槛才这么高,因为不单单要求技术的精湛还有心理素质的过硬。有人说,医生是冷漠的,因为见惯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说实话,一定程度上我认同这种说法,甚至是推崇这种说法。对于一名医生,如果过于感性,那么必定会影响他的判断力,所以医生都不愿意为自己的亲人主刀,原因很简单——关心则乱。而《心术》中我却没有感受到医生的这种强大的理性魅力,片中的医生确实人情味十足,每一位患者的离别都会让他们痛苦难忍,每一位身处困窘的患者都会得到医生的热心协助,看上去确实暖心,但是和医生理性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偏差。会有人说我冷血吧,会有人纠正我:艺术原本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却说,艺术确实要高于生活,但是不能过于偏离,而电视剧拍摄的最大目的就是让大家走近这个行业,走近医生和患者这个人群,能够给大家一个基本的环境去理智地思考,到底医患关系的症结。

编剧一边剖析着医生的艰难,一边罗列了大批“无理取闹”的患者,包括由于孩子受伤动手打医生的父亲,包括不想救治母亲的不孝子,包括找医闹准备要钱的病患家属,包括不听医嘱执意要动手术的病患……太多太多,不胜枚举,看的过程中,我只能讶异:原来还有这种人。感谢编剧把这么多生活中的“奇葩病患以及家属”加以罗列,但是这种方式是不是有点讨人嫌?非要用患者来衬托医护人员的伟大?我想根本不用这么曲折。可能会有人怒吼:你是不是看的太囫囵吞枣?你难道没有看到还有十三姨那样的好病患吗?我想说的是,十三姨确实很好,但是却也是实实在在地衬托了医生的完美无缺。

写到这里,难免会有人问:那么你想怎么样?想看到医生行业的阴暗面?想看到医患之间的火拼?难道还不准我们辩解一下吗?我要说的是,我们需要的从来都不是辩解。医患关系的紧张不应该简简单单地去印证到底是医生的错,还是患者的错,甚至二者都是无辜的,可能都是时代的一个牺牲品而已。患者觉得自己人财两失,医生觉得自己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个问题需要的是正视,而不是由谁来进行代言,替谁辩解。医生的团队中肯定是有着救死扶伤的天使,但是也难免没有浑水摸鱼的庸医,患者也是一样,又能够理解的,也有没法沟通的。或者剖析到深了,就会难免牵扯出制度问题,而这个问题根本不是我们几个人能够改变的,但是不能改变不意味着要找到“替罪羊”,让大部分患者失去理智来解释“医患关系”的紧张,觉得能够服众吗?

有人说,中国各个行业不要深究,深究必失望,但是我还是说,医生的这个行业由于其特殊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要求透明化,这种要求或许是过分的,但是这种要求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的,甚至可以反衬出普通百姓在这方面的需求以及无奈。由于不知,所以盲目,所以渴望能够“讨个说法”。

最后,片子中我最喜欢的人竟然是——郑艾平。因为我觉得这个角色真实,特别是张晓蕾的出事中,郑艾平的那种无奈和纠结更让我觉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时候,我们就会面临这种没法两全的选择,自己的情感和理智没有办法平衡,自己仿佛要撕成两半。而霍思邈和刘晨曦确实是好医生,但是这种为人忽略自己的医生太难得,未免让我有点虚幻感。所以,不求生活中很多刘晨曦和霍思邈,但凡多一些郑艾平,我就已经满心欢喜了。

心术(2012)

主演:海清 吴秀波 张嘉益 韩雨芹 翟天临 王维维 张子枫 姜晓冲 

导演:杨阳 编剧:六六 Liu Liu

心术的影评

100percent
100percent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