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3-30

它在身后:感想

有一种东西,它一直追赶着你。在它身上你看到你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你不认识的人。它一步步向你走近,不紧不慢,不思考,也没感觉,绝不放弃,直到死亡。

本片的隐喻貌似浅显。性传播疾病(STD),如同从库布里克的237号房间里走出来的行尸,如影随形,受害者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中,最终惨死。片子引用着《白痴》里的句子说,精神的折磨比肉体的折磨更为痛苦。行尸是这种精神折磨的具象化体现,现实世界不存在行尸,但却并非不存在这种痛苦。

折磨来自于隔离和孤独。罹患 STD,有时候就像女主角婕伊(Jay)一样,毫无防备,只是命运的不期而至。但没有健康正常人能分担这种疾病带来的恐惧。婕伊在卧室里崩溃,哪怕朋友在身边,但却无法让他们体会这种眼前没有出口是出口的无助,更无法理解死亡近在眼前的绝望。另一种折磨来自于羞耻。人们条件反射地将 STD 病患和放纵的私生活联系在一起,STD 给他们打上了某种标签,以致他们身陷于无处不在的指责。即使只是一时不慎,或是像婕伊一样甚至毫不知情,但他们便自此永远暴露在整个社会的检视之下,永远“衣冠不整”,“举止不端”。

行尸以任意的相貌出现,或陌生,或熟悉,甚至是亲人朋友的样貌。STD 的折磨也是这样,它可能来源于周围的所有人。人在弱势时总是防备的,不仅是有恶意的人,甚至是并无恶意的人,也会成为病患眼中潜在的敌人。但对不少人来说,STD 是一种谈资,人人都熟练地闻之色变,迫不及待地做裁判,戴上非黑即白的面具,去表演。甚至是熟知的朋友,都有可能对侧目而视,甚至是家人,也成为敌人。还有什么比被家人抛弃更痛苦的事呢?

说了这么多,但 STD 显然只是这个故事的直观隐喻。如果故事只是在讲 STD,电影里的另外一些东西就失去了解释,一些桥段会显得赘余,甚至莫名其妙。《它在身后》是一个谜语。恐怖片适合布置谜语,并且最后谜语揭晓又反过来让片子产生毛骨悚然的效果。类似的片子还比如说《恐怖游轮》。这种恐怖的产生机制是回归到人性本身:未知的恐怖,和未知自始至终都潜伏在身边的恐怖。本片细腻地布置着一个谜语,并且还在呈现上做到了表里两相,一击两鸣。

看过《霍比特人》的话,应该对咕噜的这个谜语有印象吧:
它会吞食一切,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咬破生铁,蚀穿金钢;将岩石化成飞灰,杀死国王,屠灭城镇,沧海化桑田,高山成平原。

现在如果重新看一下本文的第一段话,并且稍微改写一下:
有一种东西,它一直在追赶。在你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任何人身上都看到它。它的步调缓慢而均匀,不会思考,不会感觉,也从不停歇,直到死亡。

这两个谜语其实讲的是同一个东西。这就是时间,或者更具体的讲,是成长,是衰老,是最后的终结。
虽然并没有直接引用,但本片的核心概念,和《麦克白》的这段话不谋而合: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朱生豪译: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衰老是一个恐怖的东西,它最直观的恐怖来自于它使身体产生的缓慢的变化。行尸在片中不少时候是老态龙钟的,并且非常直接地裸露躯体。这就像是面对着一面镜子,镜子里的自己皮肤失去弹性,发皱耸拉,骨架弯曲,身形压缩,整个人就像是受到了更大的引力,被某种古老的力量召唤着尘归尘、土归土。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衰老,谁能说这不会让人产生一种恐慌呢?人类也许是在进化的过程里保留了这样一种对衰老的恐惧,使得衰老被视作族群中的一块病变,并本能地让人产生生存的恐慌,进而让人产生本能的排异。

女主角在片中逐渐走向成熟,和片中的少男少女一样,都刚经历过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并且感受到与这种身体变化随之而来的性压抑。性成熟使得生命形态变得完整,但也同时意味着停止成长和开始衰老。就像许多种昆虫会在他们完成交配之后便死去,对于生命来说,性成熟的意义,除了生,还有死。片子里那个都市传说式的传递诅咒的方式,就提示了这个意义。具体说本片的设定:性使得加害者生存下来,但又将生存的恐惧传递给了受害者,而受害者也不得不按照这个规则成为下一个加害者,将这个恐惧继续传递下来,否则生命的终结将不可避免。

如果我们考虑一下这个以性为连接的线到底能回溯到哪一个人,片子并没有给出答案。但如果说影片里的那个恐怖代表的是成长、是衰老、是死亡的话,人类,甚至是所有生物又何尝不是在某种动物性的原始之焦虑中一直生存至今的呢?行尸是个古老的存在,它存在于大自然的历史中。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生命都向死而生。生命将生存这种原始焦虑编码进了基因,并且由基因将这种焦虑表达成了性冲动,使得生命通过繁衍将生存延续了下去。世上不存在长生不老药, 没有人能逃掉死亡的追赶。

影片的几场重要的文戏,几乎都在通过怀缅过去来表现时间这个主题。女主角和她的伙伴们回忆着在一个屋檐下一起长大的童年,回忆着初吻,回忆着意外发现成人杂志的滑稽和刺激。通过这几个温情的桥段,导演一边舒缓着观众紧绷的神经,一边也通过青春的共鸣建构着观众和几个角色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女主角似乎逃离了死亡的步步接近。回忆似乎将时间停在了那些美好的瞬间,即使过不久故事都无一例外地以急转直下的方式将女主角从幻想中惊醒。

故事里有一个角色,直接地表达了他拒绝成长的愿望,同时在一开始就对故事的主题做了提示。还记得女主角婕伊和故事的罪魁祸首休(Hugh)去看电影时玩的那个游戏吗?这个游戏的规则很简单,一方先决定好一个周围的人,此人需要让他最为渴望与之交换身份,另外一方则从周围的人群中要猜出对方的选择。婕伊第一次猜休选择的是一个浪漫的热恋少年。第二次婕伊猜休选择的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当休点明他想对换角色的是一个小男孩时,婕伊以为休是想重新来过。这段戏,再加上电影中対全家福照片的空镜头,还有角色间的只言片语,似乎能拼凑出一个婕伊和父亲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婕伊失去了父亲,而这在她童年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一个空洞,那里藏着一个童年的自己,一个认为被抛弃的自己。她当然不会明白为什么会被抛弃,童年的她只会认为是自己的错,并且让自己去相信父亲是命运对她的惩罚。

“小时候你常做白日梦想着长大,然后和人约会,你的脑海中存在这样的一个画面,画面中有一个帅气的男生,你们手牵着手,车行在一条熠熠生辉的街道,但你们其实漫无目的,只是在幻想某种自由吧”。婕伊幻想成长会让她获得自由,爱情能让她获得自由,休实际上在告诉她成长并不会带来自由,7、8岁的时候,无忧无虑,这才是最大的自由。

在性成熟中,人逐渐获得了自己生命的完成,也就意味着人同时开始老去。在这个同时人都需要去找到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从这个角度重新考虑故事的情节,女主角去和邻家帅哥做,去滥交,她并没有获得任何的宽慰。于是她无助,她焦虑,最终选择逃去秋千,逃到朋友的湖边旧屋,去她初吻的泳池,逃避到这些过去的时光里,这样能让时间停止,能让她逃避现实。但时间并不会放弃追逐。

我们如果再回到身份交换游戏,婕伊的选择倾向其实呈现出了一个递进的关系,并且塑造出了婕伊这个角色。我们基本上从这里就能了解到,婕伊迫切地需要成长的缘故。她缺爱,她不懂爱,她也无法原谅父亲。性被她视作获得爱,获得另一个家庭,从而获得自由的方式,但你不懂爱的话,性到底成了什么呢?所以她从第一次和休云雨就错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故事,现实中像婕伊这种在不幸的童年中成长的人,成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逃离。他们终于可以不再去面对自己家庭的痛苦,他们以为自己终于能和另外一个合适的人开始一个崭新的人生。但他们常陷入的是一种爱的无能。性被他们视作一种成长的手段,但他们的错误在于,性并不意味着爱。他们苦苦寻觅过后,甚至性对他们而言已经麻木,已经成为一种歇斯底里时,他们发现过去的阴影仍然追随着他们,时间已经匆匆过去,而他们却无法解脱。片中出现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也在讲寻找爱的故事,和婕伊的这一层意义十分吻合。诗歌里最让人心碎的句子,是从一开始的「总还有时间 」,于是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值得」,在最后却不得不面对「我变老了」。

将故事的这层意义剥开,这个影片看似一部简单的青春恐怖片,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简单。行尸是时间,是那个想将女主角吞噬的过去。特别是当她需要去爱别人的时候,需要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的时候,父亲便成为了那个挥之不去的镇痛。从这里出发,最后决战的行尸以父亲形象出现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后决战,婕伊被象征着过去的父亲拽在水里,最后婕伊终于挣脱了父亲,从水中脱逃。最后婕伊和真爱保罗(Paul)的人事,倾盆大雨是一种救赎。婕伊总算是摆脱了过去的阴影,开始去直面成长,开始不为执着于填补缺失的父爱而爱,而是为了爱而爱。但是一个比较悲观的地方是,时间的追逐依然没有停歇,每个人都有一个过去时的提醒,告诉着我们一旦我们开始面对死亡,死亡就永远在我们的视线之内,你不能不带着对衰老的恐惧活下去。所以当保罗问她“你感到有不同吗”,婕伊的回答是“没有不同”。这是一种残酷的真相,但又是一个令人多少有点宽慰的真相。对于人生而言,现代人得了现代病。每一个人都在一个固定的生活中不断被他人所推开,这当然是人与人交际的一种形态上的成熟,但某种情感上的附着点却常常在物质主义之中迷失了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现代人在面临爱的意义上,在面临自己人生的意义上,都是孤独的,都有自己的一个行尸在镜子那边提醒着自己,你的每一天到底「值不值得」,也总有人在梦醒过后惊觉「我变老了」。

影片最后,婕伊和保罗手牵着手走在一条漂亮的街上,婕伊和保罗穿着白色的衣服和黑色的外套,仿佛是参加了一场婚礼又参加了一场葬礼,漫无目的,似乎并没有什么自由。

本片讲的是一群少男少女的故事,但却用青春来讲述成长,用成长来注解衰老。影片还有意无意地展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兴废。选址在底特律这个昔日工业中心皲染出某种颓败感,应该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影片的摄影、音乐和剪辑都体现出明显的希区柯克范式。在视觉上又让人不能不联想到《闪灵》,特别是最后泳池被血染成红色,一如《闪灵》中电梯门打开时的血涌所带来的感官冲击力。影片有很多地方也通过道具的混杂(贝壳阅读器,黑白电视机,不同时代的车)和配乐模糊时代感,让人因为环境的不合理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

其实本片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当大的解读空间,除了 STD,这个行尸也可能代表着性侵犯心理创伤症等等,并且能够不同程度地自圆其说。影片一开始的那段戏也有个令人在意的地方,这个一开始就领便当的女性角色(注意她不是女主角婕伊),从家门口出来兜了一大圈,回到了自己家,仔细看她家的门牌号,是1492,恰好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间。然后休在玩交换身份游戏时,说他羡慕小男孩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甚至不用关心自己有没有尿过裤子。女主角一行人在家里看的电影是关于外星人入侵地球。脑洞一开,这片子是不是也可能和《闪灵》一样,在讲美国是如何逃不掉屠杀印第安人的黑历史呢?这些就都留待看官们一一发掘了。

总而言之,影片很有思考乐趣,并且女主角的演技可圈可点,配乐也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部低成本独立恐怖片,不仅优秀,实属难得。

它在身后It Follows(2015)

又名:鬼上你的床(港) / 灵病(台) / 神秘追随 / 形影不离

上映日期:2015-03-27(美国)片长:100分钟

主演:麦卡·梦露 凯尔·吉克瑞斯特 丹尼尔·祖瓦图 杰克·威利  

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 编剧:大卫·罗伯特·米切尔 David Robert Mitchell

它在身后的影评

君霖
君霖 • 隐喻